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观察

  • 现实的辩说与文化的杂糅 ——近期上海文学创作一瞥 2017-01-12

    时光在缓慢地流逝,转眼之间,又到了检视上海文学写作的时候。尽管外面的世界喧闹异常,而文学依然在继续,在不温不火中前行。说它是品性的坚守也好,说它是缄默的思考也罢,我们仍然确信,文学是一个年代思想的坐标,文化的......

    [更多]

  • 写实的激情,把人引向生活表象背后 2017-01-06

    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领域,正涌现着一股写实主义的激情,对于现实的写实主义式表征在全世界复兴。庞杂多元的当下社会现实,变幻成大量素材,考验着创作者的敏锐与转换能力。面对文艺创作和社会现实这对日益棘手但又潜力无穷的......

    [更多]

  • 新上海诗人写作简说 2016-12-15

    新世纪以来,放眼远眺,有这样一些正处创作盛年的诗人的名字正不断闪耀在海上诗界的星空,譬如陈仓、陈忠村、汗漫、胡桑、聂广友、徐俊国、古铜、张萌、漫尘、语伞、南鲁等等,他们的诗行文字正汇聚成一束游荡栖居于城市文明......

    [更多]

  • 在“俯瞰”与“内在注视”之间 2016-12-15

    如何处理批评的经典意识与同时代立场之间的关系?我们经常会认为,文学批评是经典化的一道滤网,最终是为文学史写作服务的。对此我有怀疑。《咀华集》是批评史上千古不磨的珠玉,针对《断章》中著名的句子“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更多]

  • “我通过年轻人呼吸新鲜空气”访钱谷融先生 2016-12-01

    得知98岁的理论家钱谷融先生来京参加第九次作代会,29日一早,我们按约定好的时间到钱先生住处采访,没想到老人已经收拾停当,在学生杨扬的陪同下专门等候。师生二人都是本次作代会的代表,28日乘高铁一同来京。 钱先生兴致很高......

    [更多]

  • 文学IP与电影,“佳偶”还是“怨侣”? 2016-08-12

    电影借力文学IP,来路已久 即便在一连串不断飘红的票房数字面前,我们可以说中国已成为世界电影大国,但要成为电影强国无疑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事情要做。其中创作应该是最基础、最首要的工作。人们常说剧本是一剧之本,其实......

    [更多]

  • 寻找与投射:华亭诗群的意趣和探求 2016-07-27

    《华亭诗选》(徐俊国主编,沈阳出版社2015年7月)甫一问世,即引起诗歌圈的瞩目。它表征着上海诗坛主要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茬年轻诗人的写作路径与水准。放眼远眺,有这样一些正处创作盛年的诗人的名字正不断闪耀在诗界的星空,......

    [更多]

  • 坚守文学的高地 2016-07-26

    即便是在文学最受冷落的年代,我也没有对文学的前景产生过悲观的念头。只要人性还在,只要人类的文明还在延续,只要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还在,文学的魅力便不会消失。文学决不可能被逐出我们的生活。文学刊物曾经一度举步维艰......

    [更多]

  • 我们还可以飞得更高——中国儿童文学现状漫谈 2016-06-12

    儿童文学红火,但缺大格局作品 衡量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得取它横向和纵向交叉的坐标。近百年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的很多作品我先前读过、听过、悟过,敬佩过也质疑过,有的甚至遗忘过,但是当我把它们放在一个理性阅读的认识链上......

    [更多]

  • 民间诗歌与文学的生长性 2016-05-13

    “民间诗歌”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其传统本质,而无疑将取决于它对现实语境 是否具有足够的开放与容纳度,是否具有足以回应时代现实的文学传达能力。 近年来,大家都在谈论民间诗歌的现状、延伸以及它的发展趋势,我觉得,在此提......

    [更多]

  • 关注工人,是文学的大“事体” 2016-05-03

    上海确有“老克勒”血脉,但“老工人”血脉要强壮得多 朝花周刊:曾经,工业题材属于上海文学创作的一个重大领地。但当下文学作品中的“工人”越来越少,在城市文学中对工厂空间的描述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少,而老上海主题热却铺......

    [更多]

  • 《上海纪实》:一份刊物,一种可能 2016-04-12

    常听一些年轻朋友说,这是一个大家都忙着“刷存在感”的时代。也不知他们说的“存在感”到底涵纳了哪些人生况味,其中是否包括尼采所言“给生成打上存在的烙印”之义。但无论如何,热衷往往意味着缺失,如果这真是一个大家都......

    [更多]

  • 用文学的解剖刀刻画痛与爱 2016-04-07

    采访约在一间咖啡馆,一见面,作家薛舒就用她那标志性“会笑的眼睛”与记者打招呼。但很少为外人所知的是,她那朗朗笑意的背后,隐藏着每周两次探望住院老父的揪心。4年前,她七旬的父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他脑海里的橡皮擦清......

    [更多]

  • 上海:城市小说的过往与现在 2016-01-14

    近现代史上的城市文学首推上海。曾经从五湖四海先后汇集到大上海后来又风流云散的文人们,以及最后定居于此的作家,他们都为上海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过贡献。有的以上海作为他们叙事或抒情的出发点或归宿地,有的照旧写他们的......

    [更多]

  • 在舞台遇见张爱玲 2015-12-14

    本剧的编剧王安忆,因擅写上海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被文学评论家王德威定调为“张爱玲后又一人”。虽然,她们因为同属于上海的书写者而被联系在一起,但看得出来,王安忆和张爱玲的气质是截然不同的,生长的背景和时代决定了......

    [更多]

  • “当时只有写先锋文学才能脱颖而出” 2015-12-07

    1986年9月26日发表于《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谁是先锋作家》让吴亮名声大噪,他开启了“先锋文学”的概念。时隔仅30年,吴亮重新提起此事却认为,“先锋文学”只属于那个年代,讨论它的精神和作用比它本身更有意义。 1986年,31岁的......

    [更多]

  • 上海形成多方参与文艺评论新格局 2015-12-01

    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不久前获得茅盾文学奖,而早在2012年11月,《收获》杂志就在刊发这部作品的同时,配发评论家程德培、西飏分别撰写的长篇评论。一部作品同时配发两篇评论,这在《收获》历史上是第一次。《繁花》获奖后......

    [更多]

  • 脚踩坚实的大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几点思考 2015-10-19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关怀和信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亲切朴实的话语里,蕴含了对当前文艺事业现状极......

    [更多]

  • 地理图标·诗意情境·语言策略 ——略谈徐俊国的诗 2015-10-10

    最近主编《新海派诗选》时,我收入了新世纪以后融入到上海城市生活的十位新上海诗人的诗作。我以为这是上海海派诗歌中令人瞩目的一个新生的文化现象,这中间包括徐俊国的作品,当时的想法是给他们一个整体上的定位,试图对上......

    [更多]

  • 写作是一种虚无的存在 2015-09-28

    我想向大家描绘一下我的生活。你们是学经济管理的,可能和我非常不一样。我的工作和生活在各位听起来可能离谱,因为它是一个非常虚无的存在,不像你们,你们要强调效率,强调效果,你们要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现实指标来创造一个......

    [更多]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