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会员辞典

王志冲:人中俊杰奥斯特洛夫斯基——我写《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传》

2015年08月04日12:57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关联作家:王志冲 点击:


还原一个真实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既是长篇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又是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原型。苏联解体,对该小说和作者的评价出现分歧。俄罗斯国内这方面的重大分歧,犹如浪潮汹涌,其余波迅速影响到中国。专家学者们以明显对立的观点,相互碰撞、交锋,激起广大读者的惊讶、思索。思维空前活跃,真理越辨越明。

这种再阅读与再思考,需要可靠的资料作基础、作依据,否则难以接近正确或较正确的判断。为此,我付出千日的劳作,翻译了《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信集》(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旨在为我国对其人其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种翔实的、重要的资料。

由于译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奥氏书信集,为此研读了大量相关的资料,进行了较深切地思考,面对不少或褒或贬的论点,我的头脑中也渐渐形成了异于以往但并不全盘否定的、更换了视角而似乎有所突破的一些想法。

于是,继2007年出版《还你一个真实的保尔》之后,又写成这部《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传》,想以确凿的事实,塑造传主活生生的形象,并希望与厚重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信集》相比较,引起阅历不同的读者的关注。

既是传记,本书叙述传主自诞生至去世的全过程,与已有汉译本的几种奥氏传记基本一致。但就其细节的描绘,就其内涵的开掘而言,则不无差异。

略举数例: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仅为短促的三十二年。他的幼年与童年生活,亦是传记所十分关注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从小就具有“军人情结”。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时,他喜欢做打仗游戏,而且要当指挥员,带领“士卒”作战,常常打胜,兴奋不已。然后,根本没到从军年龄,已一再离家,要去投奔红军,最后居然如愿以偿,成了正规军里的编外“红小鬼”,而且立功获得表扬。他珍视这份军人的荣誉,见到老师,还得意地“显摆”。

我反复搜求资料,较自然地从生理、心理乃至遗传的角度出发,进行剖析,给予适度的肯定与称赞。其中有一个因素,正是过去的传记作家所忽视或规避的:传主的父亲乃至祖父都曾是作战勇猛的军人。为什么绕开这一点呢?因为那时候当的是沙皇的兵。因此,多种资料内对于其祖父和父亲的描摹尤其稀缺。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成功,名扬遐迩后,至亲好友纷纷口述、撰文,甚至编写成书,记述各自心目中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具备怎样的人品,如何待人接物,何等善于讲故事……唯独其父亲未留下回忆与谈论儿子的只字片言。而且根据资料来看,父亲似乎长期未与妻儿在一起过日子。父子不和吗?否。现能看到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的家信,表明他非常关心父亲的健康。半饥半饱之时,恼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收入不菲之后,便尽赡养的义务。有一次汇去大笔钱款,并叮嘱老迈孱弱的父亲保重身体。字里行间,流露着骨肉深情。

奥斯特洛夫斯基与不治之症顽强斗争,重残失明后在艰困的条件下坚持进行文学创作,是传记必须着力刻画与由衷赞美的。本书也不例外。然而,此书特意用较多篇幅凸显亲朋好友,乃至原本并不稔熟的人们,如一些老战士、老干部、图书馆员、医生护士、邻居,甚至路人,如何给予奥斯特洛夫斯基多方面的真诚帮助。

比如他本人既瘫痪,又逐渐失明,有时设想好了一段情节,人物怎样对话、场景如何设置,可谓胸有成竹,但只有一只手臂稍能动弹,写下来速度奇慢,而且酸痛得厉害。邻家一位已在上班的女孩子,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前来,听其口授,由她记录,不仅写作速度大大增快,而且使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情绪由忧急烦躁转为舒缓愉悦。尤为难得的是这个邻家女孩并非呆板地记录,而是作为第一读者,理解他的努力,能就作品的一字一句,提出看法,和他讨论,得到采纳,十分快乐,即使被否定,也不生气。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住在莫斯科时的事情。之后住在索契,也有好几位热心人,包括职工、学生乃至家庭主妇,同样热诚地帮他记录。

如此,我想让读者看到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既是一位以言行和著作感动人、激励人的优秀青年作家,也是一位活动极端不便、随时需要人们关照与扶助的重残者。两者的统一,使人物更具厚度、温度、可信度。

众所周知,奥斯特洛夫斯基意志如钢,本书还特地凸显另一面,即他的善心柔肠。

当自己病体支离,要求工作而一再遭到婉拒、生活日益窘困之时,奥斯特洛夫斯基结识了一个流浪儿,他拄着拐杖奔走呼吁多时,终于使流浪儿获得妥善的安顿;邻家一个小男孩,活泼乖巧,成了僵卧床榻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密“玩伴”。不久,孩子患病住院,接受手术,不幸意外夭折。奥斯特洛夫斯基闻讯,难受得数日神思恍惚,无法进行创作;邻居中有位女工,丈夫是党员干部,但品质恶劣,施行“家暴”,殴打妻子。一天,女工惊慌地逃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屋子,求他救助。凶恶的丈夫随后追来,要拖妻子回去。奥斯特洛夫斯基虽然独自卧床,又无家人在旁,但他以一只伸屈艰难的手,从枕下抽出手枪,喝令耍流氓的丈夫退出去,否则一定接连射击。正气凛然,果然逼退了恶徒。好一副铁骨柔肠,令人肃然起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冬妮亚,清纯靓丽。在现实生活中,她的原型不止一个。本书特意作了较多介绍。我在网上发现,当代读者对这一人物格外关注,褒贬不一的点评数,甚至超过保尔。相信本书这方面的内容也可能引起读者兴味。

作为苏联时期的主流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当时起的主要作用是正面的、励志的;在我国,其影响也是积极的、长远的。若从政治上判定它是某个领袖人物的传声筒而予以彻底否定,意在颠覆,则未免简单粗暴,难以服人。

这是值得继续深入研讨的文艺理论问题,若健康状况允许,我也可能撰文,坦陈一家之言,求同存异。而本书作为传记,则企望以精选的真实故事拨动读者的心弦。在奥斯特洛夫斯基身上,确实存有属于那个时代的一些历史局限,如对领袖人物的盲目崇拜,把他们与国家、人民与苏维埃政权绝对地等同起来。瘫痪加失明,毕竟难以洞察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情状,过激的话讲过、鲁莽的事做过……凡此种种,瑕不掩瑜,倒是越发呈露了真实感。

二战中的“柯察金战士”和“保尔的后代”

这里还必须提及“二战”——1936年4月6日,离谢世只有八个月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广播中,慷慨激昂地说:“黑云正笼罩着世界。法西斯主义……企图侵犯我们的边疆。因此,我们这些将全部热情和力量贡献给和平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也准备着去战斗……”

准备着去战斗,可以说,在当时是一种全民意识。

1941年6月22日,正是奥斯特洛夫斯基逝世后整整四年半的日子,索契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里人头攒动,都是前来参观的男女老少。蓦地,扩音机里传出最新消息:法西斯匪徒穷凶极恶地发动侵略战争,进攻苏联了。

参观者们仿佛接到命令,神态凝重,迅速散去。一位大学生临行,在留言簿上奋笔疾书:“我们将和你一样,只要一息尚存,就和敌人战斗到底!”

随后的日子里,莫斯科和索契的纪念馆便不断地接到许多官兵从前线的来函。

四十位战士,全是共青团员,联名写信说:“每当冲锋在即,我们总觉得,保尔·柯察金就在我军的右翼。他端着机枪向前,跟国内战争期间一样,打击着法西斯强盗。”上尉谢林写信给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妻子拉依萨,提出要求:“恳请您再寄几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不然的话,战士们会老缠着我要书。他们一遍遍地朗读,这大大有助于提高战斗力。”

活跃在敌人后方的女游击队员林娜写信来说,他们这支队伍无论到哪里去,都带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时候,战士在雪地里久久地趴着,书洇湿了,不得不在篝火旁烤干后再看;如果谁胆怯了,只要对他提醒一声:你要记住保尔!他就会感到羞惭,就会争着参加最危险的战斗。

当年的8月下旬,德军气势汹汹地围攻列宁格勒。

列宁格勒军民团结紧密,坚持生产,进行保卫战。那些特别勇武、异常机智的军人,往往被称作“柯察金战士”;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同样悲壮。战士们在壕沟里,趁着战斗间隙,取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人朗读大家听,于是士气大振,投入又一轮的鏖战。领兵的将官喜欢管优秀的战士叫“保尔的后代”。

首都莫斯科经受了更为酷烈的考验。1941年9月,德国法西斯大举进犯,直逼莫斯科城下。

德军指挥部设在离莫斯科仅四十一公里的一个小镇上,用望远镜就可依稀看到克里姆林宫金色的尖顶。他们扬言数周后,到了十月革命节那天,要在红场上检阅得胜的德军。可战争狂人做梦也没想到,11月7日,苏联红军按照传统惯例,在红场上举行了战时大阅兵。全副武装的炮兵方阵、步兵方阵、民兵方阵、骑兵方阵、坦克方阵,依次通过广场。其中的莫斯科民兵团,着装斑驳陆离,个头参差不齐,一个个面容瘦削,胡子拉碴,身背行囊,荷枪实弹,步伐有点凌乱,和其他威武雄壮的方阵比,队伍显得不那么整齐。所有的方阵在观礼台前行进过后,便直接奔赴前线。这次红场阅兵,是苏联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不像样子的阅兵,但也是一次最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真正的阅兵。

红军实现反攻了,一百十万官兵出击,勇往直前,势如破竹。大部队经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前居住或工作过的城镇,便斗志越发昂扬。炮兵指挥员这样发令:“为了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开炮!”于是,“喀秋莎”火箭炮射出愤怒的炮弹,呼啸着迅飞,去摧毁入侵者的阵地……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涌现出许多年轻的英雄烈士,他们中有不少人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忠实读者。有些作家在依据真实的事迹进行创作时也注意到这一点并反映在作品中。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如此,波列沃依的《真正的人》也是如此。

这场大战酷烈异常。苏联军民死了两千七百多万。这是对苏联经济与军事实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对苏联人民精神力量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方面,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室的墙上,重又出现了曾被卸下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画像。


奥斯特洛夫斯基生活在一个光明为主而失误也极其严重的时代。他是一代热血青年的杰出代表。共产主义事业地域性阶段性的迂曲和挫折,并不能摧毁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意志。他具有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在病残日益严重的岁月中的经历与表现,更多地显示出他个人的特质和魅力。他曾被拔高乃至神化,也被贬低乃至淡忘。但他仍是他,那么纯朴、真实。

别林斯基说:“我们的时代只崇敬这样的艺术家:他的一生是他的作品的最好注释,而他的作品则是他一生的最好佐证。”《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传》的传主的一生,正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最好注释。

谨将这部传记奉献给我国的男女老少读者。书中自有晦明、聚散、爱恨、苦乐,书中自有朝气、定力、青春、阳光。但愿这样的书,能激活中老年的回顾,点燃青少年的热情,无论是重读或初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能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目光不迷乱、心志更坚实、步履更稳健。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