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心语

金庸逝后:可读性之于文学

2018年11月04日13:24 来源: 作者:荣进 点击:

文 / 三盅

金庸逝后,隐隐听到有一种盖棺定论的声音,依据是其作品的可读性较高,质疑其文学价值与地位。

我的理解是,可读性是读本的基本属性,是书写者与世界建立会话的最低手段。我们是否有理由质疑,刻意规避可读性是一种丑女深闺心理。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金庸,好莱坞,通俗得足够坦荡,他们交出了诚意,余下让会话的另一端看着办。毕竟,读者的判断力不是书写者能够赋予的,也不是剥夺其可读空间就能够实现的。不屑于可读性高的人,或基于某种审美取向,或对自我判断力有着挑战需要。

小圈子文学,从精神上说,是局部摒弃了文学的服务功能,或索性将服务功能视为一文不值,甚至产生了幻觉:文学这回事只属于目力所及的小圈子。所以才有那些甘于只写给编辑看的人存在。这种私相授受的趣味还是不是文学?起码可以打个问号。

有容乃大,文学是海,一火柴盒的胸怀都拿不出来,连金庸都容不下的文学圈子,真的别搞文学了,改搞哲学吧。可哲学就那么好搞吗?我看也不见得。还是那句话,哲学没在科学面前无地自容,却被科学活活饿死在圣坛之上,它注定成不了避难所,无力收容文学残余。

金庸的笔下有太多的门派,各派有各派狭义的侠义,但他总能万宗归一,在民族大义面前将其拓展成广义的侠义。这便是文学本该有的胸怀。提醒我们,龟缩于审美之壳中把玩纯粹之余,更多考虑把文学的方法提供出来,放逐于广阔天地去实践应用。毕竟,前人留下的壳也就这么大一点点,抻大或诞生新壳几无可能。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