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148期通讯:一带一路:在高于制度的层次上实现疏通与包容

思南读书会  来源:上海作家  2016/10/31



10月2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余潇枫做客第148期思南读书会,通过“正题阐述-反题批评-回应”的对堂模式,深化、细化对主题“一带一路”的研究。

疏通与重构
世界是通的,针对全球的问题,应该予以疏通。王义桅谈到,“一带一路”的出现,对于世界的三大问题以及中国的三大问题,都具有积极的疏通作用。第一,面对贫穷问题,从“要致富先修路”到互联网时代互联互通的经验来看,“一带一路”有利于解决基础设施的短板。其次,“一带一路”通过重新布局产业链,可以缩短陆海、东西方、南北之间的差距,让原来落后的国家参加到工业化进程和新的全球化分工里,从而缩小贫富差距。第三,在解决治理体系碎片化问题上,“一带一路”承担了构建更加包容、深度的全球化的责任。

针对以上优势,余潇枫质疑道,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后,理论准备、法律接轨、人才队伍建设三个方面,都有待商榷。“一带一路”涉及多个学科,难以用一种理论解释清楚,而面对国际法律、各国法律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中国国民走向国际需要高度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至于语言、安保、国际化等领域的人才,则直接影响到各国的文化认同、安全保障和跨国公司的管理方法。

王义桅则认为,“一带一路”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模式的概念,它想打造一个简单的概念、贯通的理论。在理论、法律、语言和文化问题上,“一带一路”被寄予了“建构更加包容、更被认可的普世价值观”的厚望。

安全挑战与和合主义
“在安全评估中,军事武力以外所有的安全都是非传统安全。”余潇枫谈道,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免会接触非传统安全的风险威胁,这种安全挑战又可根据产生的源地细分为内源性、外源性、双源性和多源性。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的建设依旧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王义桅引用了加入世贸组织的经验,认为“一带一路”的风险和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失业等问题的风险相似,虽然评估必不可少,但也要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实现统筹兼顾。当下的“一带一路”是新的长征,关键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通过兼容并包的原则,我们有能力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全体参与的共同事业。

余潇枫就此提到“和合主义”的理论构建。和合主义强调万国咸宁,提出协和万方的处事原则。“一带一路”在落实的过程中,要化干戈为玉帛,在共同建设的过程中展现东方的智慧,用我们超越异质性冲突的包容思维去解决面临的难题,并通过高于制度层次的意识去解决棘手的安全挑战。

问答精选
提问:“一带一路”逐渐成为一个对接世界的战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如美国这类强实力国家的挑战。中国在新时期的三十多年里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第二,但实际上金融实力和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这个差距的基础上,“一带一路”会不会引起实力下滑?

王义桅:我在世界各地经常讲“一带一路”,这个问题在不同层面上被问及。战后美国占世界经济的47%,外汇储备在2/3以上,才发起马歇尔计划,我们不能重复美国的道路,美国是打拳击,我们现在要实现共商共建共享,超越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一带一路”解决中国问题,不是简单在撒钱,中国人是要赚钱,但不是马上赚。按照市场经济竞争规律,发达国家不可能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中亚很多国家支持“一带一路”来共同解决经济发展的短板。中国模式可以两条腿走路,政府企业市场可以双轮驱动。风险和利润是成正比的,坦赞铁路,中国派了五万建设者,建完以后,整个非洲人说喜欢AK冲锋枪,但更喜欢中国人的心。综合考虑成本收益的时候,不是简单看这个工程直接赚取了多少钱,而要统筹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