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文学重塑后的私人历史

      3月5日,小说家路内、《收获》编辑钟红明、走走做客思南读书会,三位嘉宾围绕路内最新作品《慈悲》,由书名“慈悲”展开,剖析了人物的善恶因果,讨论了私人历史与文学重塑的关系。
时间:2016年3月5日(周六)下午 14:00
嘉宾:路内  钟红明  走走
地点:思南文学之家

嘉宾介绍



1973年生,现居上海。最好的七零后小说家之一,曾获《智族GQ》年度人物之2012年度作家……
慈悲
慈悲》路内现实主义力作,艰难时世中人性的良善,隐忍的生以及沉默的爱,只要活着,终会有好事发生。慈悲,则让我们获得免于恐惧的自由
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85年至今历任收获文学杂志社编辑、编辑部主任,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个人荣誉
责编的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三次,上海市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责编奖十次(包括一个长篇一等奖和中篇一等奖),《小说月报》奖、《中篇小说选刊》奖等七次,北京老舍文学奖一次等。
《收获》杂志编辑,青年作家,专业看故事,业余讲故事。
房间之内欲望之外
在我的小说里,女孩子了玩摇滚的吉他手,一见钟情。他说她傻。他没有钱、没有户口、没有文凭。

文字实录



108期通讯:慈悲:文学重塑后的私人历史

    3月5日,小说家路内、《收获》编辑钟红明、走走做客思南读书会,三位嘉宾围绕路内最新作品《慈悲》,由书名“慈悲”展开,剖析了人物的善恶因果,讨论了私人历史与文学重塑的关系。详情

  慈悲,一种姿态


  慈悲,是佛教术语,是宽容,是善良。在现实化、历史化、文学化之后,在钟红明看来,它是一种姿态——对待父辈的态度,对待自身的态度。“‘父辈’与‘历史’被我们贴了太多的标签,怀抱‘慈悲’去理解父辈、理解历史,这不仅是宽容,也是去标签化。路内在作品中为我们去掉了很多的标签,所以,我们能够从各个角度来真正理解小说里面所描述的现实。”


  《慈悲》的工厂故事来源于路内的私人历史,钟红明说,“私人历史在以往概念中是一种非虚构,是真实,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去了解历史的真实,往往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所以,你有什么样的目光,通过什么样的目光打量这一段历史,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再把它生动地表现出来,这点非常重要。生存比文学作品更精彩,如何在文学中把生存构筑成一个整体,尤其是在把它独立出来的格局里面来理解跟打量。”“私人历史”在当今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但是它的时代性不会掩盖或削弱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钟红明相信,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描写的是私人史,但终会进入公共史的视野。


  小细节中的大时代


  《慈悲》中的大量细节给钟红明、走走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贯穿小说的核心——“补助”。小说中描写了不同年代,不同的人,关于补助申请、领取、发放的故事。钟红明谈到,作品以“补助”为切口,展现了工厂的生活百态…… 详情

路内
1973年生,现居上海。最好的七零后小说家之一。
钟红明
收获文学杂志社编辑、编辑部主任。
走走
《收获》杂志编辑,青年作家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热情读者向嘉宾提问

现场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