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语·思——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发表90周年纪念对话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发表已整整90周年,从20世纪30年代面世开始...
时间: 5月20日(周六)上午14:00
地址: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之家
对话嘉宾:高宣扬、张祥龙、王庆节
活动主持:刘佩英
对话主持:蔡文菁

嘉宾介绍



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特聘“海外名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存在主义思潮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在欧洲大地上广为传播、影响深远——作为对两次世界大战和“上帝隐退” ...
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东西方哲学比较,儒家哲学,现象学。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杜兰大学哲学博士,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当代西方欧陆哲学、东西方比较哲学和道德哲学等。曾在哈佛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访问和讲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副编审。策划出版的图书项目主要有《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钱学森典藏图书系列、文治堂系列图书(包括俞可平《偏爱学问》)等,兼任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维权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版协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年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大陆哲学,现象学。译有《主体性和自身性》(丹·扎哈维著);代表性论文有《在先验观念论与常识实在论之间——胡塞尔与麦克道尔》(载于《哲学研究》2016年11月)。

文字实录



诗·语·思——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发表90周年纪念对话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发表已整整90周年,从20世纪30年代面世开始,《存在与时间》对于整个世界思想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详情

  今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散文体巨著《存在与时间》出版九十周年纪念。该书一经出版,便在西方世界引发热烈反响,中国学者和读者也就此展开了很多讨论。思南读书会第180期活动现场,主持人蔡文菁,与高宣扬、张祥龙、王庆节等几位教授,共同探讨《存在与时间》中有关生命的意义、中西方文化的互补以及对当代问题的思考。


  海德格尔的概念与日常生活


  哲学书相对来说是比较艰涩难懂的。王庆节教授认为,海德格尔的书也是难读的,因为他用了一些概念,促使大家对整个西方最基础的传统进行重新思考。这些概念,有些是西方哲学史上常用的概念,而有些是被赋予了哲学含义的日常用词。“比如Computer,内地读者马上会说这是计算机,但港台读者把它叫做电脑。这两个名词的翻译代表了对Computer本质的理解,一个把它看作是一种机器,另一个看作是人脑。对于Computer从机器到脑的理解,需要一个转化过程。”


  另外一个核心概念,理解。通常所说的理解,是指主体如何认识客观世界。而海德格尔讲的理解是Understanding,首先要从Standing讲起来、站起来,最终站出去。认识需要不断突破界限,是一个站起来,又站出去的过程。“海德格尔所创造出的一系列概念有时是一种误读,在颠覆一个传统的时候一定会造出一些新词,用旧的概念来产生新意,这个时候就需要读者展开脑筋急转弯。急转弯之后你就会觉得海德格尔没有那么神秘和复杂,讲的都是一些很基本的道理。”…… 详情

活动嘉宾
从左至右为蔡文菁、高宣扬、张祥龙、王庆节
活动现场
活动读者现场提问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读者
活动现场
嘉宾签名留念

现场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