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精神生活将往何处去

7月22日下午七时,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顾红亮做客第193期思南读书会,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指导林牧茵担任主持...
时间: 7月22日(周六)下午19:00
地址: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之家
嘉宾:童世骏、陈卫平、顾红亮
主持:林牧茵

嘉宾介绍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哲学分析》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常委兼教卫文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播音指导,《道·理》《新闻夜线》等节目主持人。1998年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本科毕业,在上海电视台从事新闻播音主持工作近20年。

文字实录



我们的精神生活将往何处去

  中国往何处去?这一迷思持续地激起着各界的声音,在物质生活逐步走向富裕的今日,国人的精神生活有何走向,愈发重要地影响着中国会以何种面貌呈现于世界。

  7月22日下午七时,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顾红亮做客第193期思南读书会,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指导林牧茵担任主持。四位嘉宾从童世骏新书《当代中国的精神挑战--童世骏讲演录》谈起,探讨当代中国精神生活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详情


  精神生活的三个核心概念


  人活于世,有三种关系必须处理:首先是我们和物质世界的关系,第二是我们和他人的关系,第三则是人和自己的关系,而这三个关系分别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当中运行。


  童世骏教授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有”“做”“是”三个字进行类比,物质生活是回答“有什么”的问题,物质生活就是做事情,而是什么、是谁等疑问则和精神生活相关。细分精神生活,又可探究其不同的表达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喜怒哀乐,属于心理生活,读写歌咏则被称作文化生活,第三种精神生活的方式是信仰、希望和敬畏,即心灵生活。


  物质生活的累积能够产生精神意义。在当前,只有走出贫困,精神生活的提升才具备可能性,精神生活涉及认同,涉及意义、涉及价值,而这些都与物质息息相关。童世骏解释道,认同,就是我是谁,好比我们不愿撞衫,我们对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质存在认同感。其后是意义,解决温饱后,人便急切渴望逃离无聊的状态,而所谓的无聊,便指代意义的缺失。价值则区分好与坏、对与错,它在物质生活中建构起来…… 详情

现场嘉宾
从左至右为林牧茵、童世骏、陈卫平、顾红亮
现场活动
现场读者们
现场活动
现场读者
现场签名
嘉宾签名

现场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