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BTR:
我本人既是一个翻译者,也是一个作者。
首先,我想讲一讲一个人同时拥有这两种身份会不会很分裂,或者这种双重身份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第一,写作是一种广义的翻译。写作本身就是翻译的一种想法。口语到书面语的翻译,平时对一些有方言的地区,比如上海地区人来说会有一些方言,那么写作的时候就要把这个方言翻译成书面的语言,那也是一种翻译的过程。
第二,某些写作事实是已知的,比如自传性的写作,翻译是一种已知的事实。
第三,翻译学意义上所指与能指之间的互译。比如要写一个东西,要写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可以打开,可以关闭,人可以从这个缺口进出,要写这个的时候就想到门。
第四,阅读和前面相对来说也是一种理解的过程,阅读理解也是一种翻译的过程。
第五,翻译是一种再创作。因为在不同的语系、语族,或者不同的语支之间做翻译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都是属于伊比利亚罗曼语支,如果西语翻译土语就很简单,如果从印度语系翻译到汉藏语系,或者翻译到亚非语系,这当中需要很多的再创作。另外,有一些诗人,因为诗歌本身很难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再创作,或者从一个很本质的角度看,我们翻译是先要了解作者的观念,再以自己的一种语言来表达。维特克斯坦曾经说过,翻译是总体上的一种数学,一两个字可能有失衡,但是最后总体加起来是一样的。
其次,谈一下既是作者又是译者的好处与坏处。翻译是非常好的语言练习,因为翻译的时候会做很多事情,寻找同义字,期待找到一个句子当中的对等性,或者从一个外文的结构演变成中文的结构。翻译还有好处,比如翻译一定会细读,会带来很多语言方面的细节。翻译也是个检验的工具,可以通过原本可译或者不可译来检验原文的风格或者它的特殊性。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金宇澄的《繁花》能翻译成外文吗?能,但是很难,说明它有比较独特的风格。比如法国的潜在文学工厂,比如乔治特雷克写《消失》、《重现》里面没有法语的字幕意义,那么翻译过来有意义吗?能翻译吗?这种能翻译或者不能翻译就可以用来理解一个文本是不是独特。比如上海也有一个作者叫做陈勇,他原来是研究古董的,曾经写了一个小说,里面是没有"的"字的,这也是一种很难翻译的风格。从翻译角度看,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到一个文本是不是独特。
再次,讲到译者风格和所翻译作者风格的一种契合。我身为一个译者,也是一个作者,有时候会感觉到我写的东西会受到我所翻译的作品影响,这个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里面有节奏感的契合,反过来说我会选择那些跟自己写作节奏感比较契合的人来翻译,除非这些人可以翻译,其他人我就不太适合翻译。
最后,讲一下对语言本身的影响,汉语本身历史,现在写作来说历史不是很长,翻译会用一些比较长的句子,一些重句,或者会注意到英语当中文字密度、强度比较强,所包含信息量比较大,这些都可以用过来。
还有一个例子,外来语也是最近经常讨论的,要不要用那些外来语,都是可以从翻译当中得到解答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