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土中国的语境中,城市文学及其写作实践备受关注,上海作为中国城市文化的代表性地域,其城市文学写作已经形成自己的历史脉络和书写传统,并且对整体的城市文学写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晚清民国到共和国历史的沿革中,文学叙述中的上海呈现出诸多变化和各种差异。【详细内容】
翻译文学的出现是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文化象征,“五四”运动时期,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都有文学翻译的经历,鲁迅、周作人、茅盾、巴金、郭沫若、冰心、胡适、郑振铎、丰子恺、草婴等等,彼时,翻译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精神事业。读者面前的“外国文学”,严格意义上是一种“翻译文学”,是经过翻译家翻译的或者说是另一种写作。【详细内容】
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新型传播方式的流行,正在改变写作方式、形态以及阅读方式,它更直接更及时地与社会生活、文化娱乐短兵相接,并且参与到读者的日常生活中去,塑造着青年作家的生活方式和青年读者的认同族类、自我定位。
【详细内容】
9:00—9:30 开幕式
主持人:马文运(上海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汪澜(上海作协党组书记)致辞
李敬泽(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致辞
陈东(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致辞
9:30—11:00 议题讨论
讨论议题一:“城市与写作:我手写 ‘我城’”
主持人:杨扬(上海作协副主席)
11:00—12:30 议题讨论
讨论议题二:“写作与翻译:借镜的自我观看”
主持人:陈思和(上海作协副主席)
12:30—13:30 自助餐
13:30—15:00 议题讨论
讨论议题三:“传播与写作:新传播方式下的写作形态”
主持人:郜元宝(上海作协主席团委员)
15:00—15:15 休息
15:15—17:00 专家点评
主持人:孙甘露(上海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