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昱宁:用开放的心态容纳世界文学潮流
2014年05月16日   上海作家网   主持人:陈思和

青年作家黄昱宁:

各位好!

特别荣幸受到邀请,我接到议题时觉得挺兴奋,第二个议题,因为我自己本人应该算是三个身份,一个文学翻译出版者,一个文学翻译者,同时从事一些虚构与非虚构的创作。BTR刚才很自信,说翻译是特殊的创作,创作是特殊的翻译。相对来说,平时在很多实践当中,我其实是常常感觉到一定意义上的那种身份,文学语言翻译是不是特殊的创作?我自己将世界级大师的原文转化为中文的过程中,因为我自己参与这个议题大部分人都是既参与过翻译,又参与过写作,每个人的比例不同,我最大的精力还是翻译上面,翻译应该有超过两百多万字这样。

我觉得将原文转化为中文过程中,既不断刺激我在创作中的表达欲,有时候也会抑制我的表达欲,这两种互为反向的力量究竟哪个更强大,还是势均力敌,这常常是构成困扰我的问题,因为好的文本接触太多以后,我会觉得写下什么都是错。 其实译者经常习惯躲在人后面,通常很少为自己和本行业说话。就着今天的话题,主要讲一讲自己理解中,翻译与写作的双向关系。翻译文学是近代以来深入改变中国文学走向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小白刚才讲中国现代文学反复是突然出现的,它离不开翻译的影响。我觉得现在这种影响应该说还是向更众生发展,它其实往往被低估,或者曲解,或者是流于表面,更多被提及还是语言上的流变,程式上的借鉴,而不是文学视野和思维方式上的渗透,说渗透两个字可能不够正确,准确来说应该是对话。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写作的位置,在现代来说理论上认定还是落后于实践的。我自己因为同时也是文学的出版者,我觉得现在中文写作,以及现代中文在全球化语境中,对世界文学潮流的逐渐吸收和接纳,反过来也对现在翻译文学的价值和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的转化,我们现在的读者和临摹时代对文艺翻译要求肯定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信达雅的标准,尤其所谓的雅字,现在应该怎么理解,还有在读者对西方的词汇和语法宽容度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么信和达又该怎样制订新的标准,每天都在诞生的新词应该以怎样的标准和速度引入翻译才是合适的,就是刚才BTR讲的,比如NBA之类的,是不是跟维护汉语的准确性有冲突。还有像以前规范的译文中,在我刚刚毕业时候,是绝对不可以在当中保留原文的,现在是不是完全能够规避,是很大的问题。在互联网轻易就能够提供检索的今天,我们有没有必要削减原先简单的说明性注解,扩大阐释性注解的比例。关于注解我已经注意到后面提纲,俞冰夏会提出挑战,说小说文本里好像不应该有注解,具体可以听一下俞冰夏再展开。

这些上升到翻译理论,就是所谓的异化与规划,但是它确实是影响每天从业者的翻译时间,因为翻译的人其实看上去是挺没劲的,但是我们每次下笔都会踌躇怎么样用现在的词,怎么样选择平衡点。翻译时间就是在两个极端,是异化和规划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过程,每个翻译者的平衡点都不同,所有译者在同一时代形成平衡点的平衡值,客观上构成了时代标准。我觉得考虑这些问题时,实际能够致力于制订新标准的人也很少,但是大家讨论新标准或多或少忽视了翻译与写作的关系,如果把这个关系作为重要问题来研究就会影响到新标准,而不是仅仅是像维护汉语那样的作品。

长期以来翻译体,或者翻译腔在很多场合都是作为贬义词而存在,但是实际翻译文学与原创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体、腔、格上的各种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应该是中性的,甚至应该是十分必要的。形象的说,在文学的革新上,翻译体既要兼顾每个特定时代读者接受度的平均值,也始终应该保持着比原创文学快半拍的节奏。就是形成对原创文学的刺激,这样才有存在的价值。举一些例子,网上有一些英文句子,几乎完全脱离了原文的形式内容,貌不合而且神更离的一些译文,来反证中文的博大精深,我觉得这样的游戏不但被广大读者所接受,而且还被不断的大力推荐,他们会说把所谓的,其实并不是莎士比亚的14行诗变成乐府、唐诗宋词,就是能够反证中文是多么博大精深,我觉得这样的游戏不仅毫无意义,而且用它来增加民族自信是很表象、肤浅的,就不如直接看乐府,看唐诗,它实际离原文不仅非常远,而且肯定没有真正的乐府、唐诗更好看,更地道,这样对创作来说根本没有刺激意义。

几乎每个月都有读者投诉说你们译错了,你们译的福克纳的小说怎么几页是没有标点的?我们解释说福克纳的小说本身是没有标点的,读者就会说,那要你们翻译干什么,你们就应该加上标点,每天都在讨论非常基础的翻译理论标准。所以我觉得这些问题不仅靠译者,创作界对读者的影响可能更直接、更重要。我觉得中国作家只有在创作中,用开放的心态容纳世界文学潮流,与之对话、互动、撞击,用更先进的标准请进来,反过来才有利于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其实在翻译和写作界,跨界上更有名的例子是村上春树、纳博科夫,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觉得有兴趣其实可以看看他们,像纳博科夫翻译的果戈理,都是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例子。他们同时担任翻译,而且毕生都对翻译投入较大的热情和尊重,实际是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创作的文字。

我觉得青创会这次设计这个议题是个非常好的契机,因为我觉得上海具备从关系切入,促进两者共同繁荣的历史条件和良好基础,甚至就这点而言可以当仁不让的说,上海具有全国最好的基础。

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提纲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09802号-1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21-540471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