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霞:关于非虚构写作和虚构写作的提法
2014年05月16日   上海作家网   主持人:郜元宝

青年作家徐敏霞:

家徐敏霞

我对非虚构写作和虚构写作的提法,一直有我自己保留的一点意见。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现场比较粗的区分,就是什么是虚构,比如我们现在所说文学形式当中小说和剧本就是虚构吗?什么是非虚构,人物传记、散文,难道这些是非虚构吗?我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上午讲到,现在有很多年轻的作者因为个人经历的关系,写作的蓝本以个人经验为主。这个时候不论叙述主题是谁,但是记录的事实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些是不是非虚构的。而一些散文、传记、报告文学,作为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出于主观考虑,或者当时现实的阻碍,他们会回避一些事实,回避一些自己的想法。当我是读者,我接收到这样作品的时候,其实我获得的信息可能是片面的,这又不是一个严格的非虚构。对于这样的区分我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些其实都不重要,对我来说,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作者只是找到一种更方便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一个方式而已。后来我写作以后去看别人的作品,我作为读者,更关心小说里面、那些虚构作品里面我认识真实的非虚构的东西,而非虚构作品时候更关心那些作者回避的没有说出来的话,更关心作者在取舍材料时候他的那种心态。

家徐敏霞

讲一些和传播有关的东西。我承认非虚构的写作对今天读者来说是比较适合的阅读方式,因为相比小说以虚构为主曲折的创作方式,今天读者的阅读诉求可能希望通过导入更多信心观点,能快速掌握那些被写的对象。在这种背景之下,就是非虚构的作品因为能提供一种现场感,网络使得距离缩短了,如果有一个人以非虚构方式写作,那么在网站上看到以后我跟他的距离就拉近了,那种现场感能够使读者快速穿越到他所处的那个场景,能够快速知道别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而且因为现在每个人都希望或多或少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非虚构的写作因为作者没有办法完全把自己掩护起来,他不得不表达出自己比较明确的立场,而且他记录的那些事件又具有一定真实性,对读者来说是开放的,非虚构写作我认为有一部分开放,读者可以参与进来,表示他们的置疑、赞同,或者反对,这对写作者来说确实存在很多不方便。

十年以前我写过两篇纪事的散文,关于在山区工作的散文。去年年底的时候,当地有一个大学教师突然到上海找到我,说他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两篇散文给现在的学生看,作为当时我写作的时候觉得自己采取了非常真诚的心态写最真实的感受,因为当时也考虑到我是一个写作者,把这些文字写下来发表以后,传播出去可能拥有一定话语权,但是我那些被写作的对象是没有话语权的,我尽可能想到要克制自己一些特别主观的想法,尽力尊重他们。但是没有想到那些文章给学生看了以后,引起他们极大的不舒服,在课堂上和老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那个老师来的时候,把学生对纪事散文的看法告诉我,他觉得可能是一种辜负,以这样的心情去写,但是别人并不领你的情。但是我反而听了这个东西很开心,我觉得读者的不舒服,让我自己很舒服,这也跟自己年龄有关。到我现在的状态,十年过去以后,我觉得写作不需要讨好任何的人,过去可能对自己的那些要求过于苛刻,过于规矩,要求自己尽量客观,这个也跟大学教育有一定的关系,我们提倡要客观的看待事实,最好尽量的照顾到方方面面。但是忽略了一个事实,写作本身是一件主观的事,写作者的立场可能只能代表他自己,可能跟他当时当地的心境和眼界都有关,但是无论怎么样说他反映出来的事实只能是一部分,都只能是片面的。

我觉得对非虚构写作者来说放下成见,以尽量平视的姿态还原更加重要。但是更重要是对写作的对象抱有一定的感情。文学不是医生手里的手术刀,它是有灵魂的。原来我一直认为非虚构的终极目的是打破一个阻碍,让不同的人之间可以形成一个沟通,但是现在看来结果却是很难得,就是在某一个时刻下的结论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是会被淘汰的,被证明错误的,但是只要写作者的意图存在,把他的困惑记录下来,就可以了。

谢谢!

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提纲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09802号-1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21-540471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