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平:谈一谈关于专栏写作
2014年05月16日   上海作家网   主持人:郜元宝

青年评论家傅小平:

评论家傅小平

应该说从报刊、杂志的发行开始,就应该有专栏写作,新媒体、微博、微信出现以后,可能对专栏写作有不少影响。但是目前我看到主要还是呈现在纸媒上,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扩大影响,假如这是优质专栏可能以那样的方式出版。以后可能会出现直接上升到网上,不需要通过编辑加工,直接呈现内容专栏写作的方式。现在都说文学边缘要化,我感觉专栏写作大概是一个例外,还是很红火的,我想它可能是比较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首先就是它打破了体系的框架,举例而言,我们毛林(音)老师写了很多很有影响力的专栏文章,我想他肯定也能做好学术,但是假如他做学术,可能一些想法不得不放弃,这些想法在专栏写作里面可以有很好的呈现。专栏写作也没有很大的篇幅,但是相比微信而言,有更多的篇幅内容对一些随意化的思考做一些有效的整合。因为专栏写作一般有周期性,他就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它可能让写作围绕某一个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当然现在就是消费时代,读者就是上帝,很多专栏写作都在娱乐地迎合读者,这种娱乐化、市场化随性写作也可以让专栏写作者放弃自己的思考。尤其专栏,新媒体发展以后不需要编辑直接上传到网上,也可能让专栏写作更加随意化。

评论家傅小平

我们担心以后专栏是不是就会走向劣质,我觉得那种担忧是多余的,假如说专栏一味的娱乐化又怎样和微博、微信段子去竞争呢?我以前采访过毛林老师,他说假如说那些专栏写作的作家,只能抢点眼球娱乐读者的话,早就被清场了。写专栏文章绝对不是抢点眼球那么简单,如果只是停留在娱乐化上,我想新媒体时代读者有了更多渠道接触资讯,这样对专栏写作提出更高要求。这个要求体现在哪里?就是专栏写作人的市场诉求和思想之间找到很恰当的平衡点。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专栏,有关注日常生活的,有饮食的,也有宏大叙事的,但是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就是我在这几年可能给一些报刊、杂志组织一些话题,写写一些抒情的,那个不是严格意义的专栏写作。但是这个经历给我一个感受,如果带着一个强烈的问题意识写专栏,会不会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就我个人的阅读趣味讲,我还是倾向于能够给我带来启示的专栏,当然这个启示不局限于某一类,优秀的专栏作者在任何层面上都可以给读者传达自己的思考。现在,我是比较喜欢看时评类的专栏,前一段时间看了台湾作家杨照的一本书,叫《故事照亮未来》,这是杨照为台湾《新闻周刊》写的专栏的解析。在这本书里面杨照就用部署体现思考,然后写了一个序言,说杨照的故事伦理,他讲了一个观点,这本书是当时是部署包含了一切,也就是杨照找到了一个故事和寓意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另外刘宇在专栏的写作,他的民族细节,观念的趣味,都是专栏文章的解集,他娓娓道来的是日常生活,但是讲述了政治哲学上的大道理。我们现在也有包括余华给海外的《纽约时报》写专栏,王彬彬他们也是写一些专栏作品,国外其实好多大作家同时又是非常优秀的专栏作家,像萨拉玛戈、艾科。特别提一提英国思想家以赛亚·柏林的写作,他不是写专栏,但是他的写作方式会给专栏作家带来一定启发,特别关注现实生活的思想家,他的思考和写作方式实际和专栏写作相适。因为我觉得优秀的专栏写作者都需要时刻保持心灵的敏感度,需要和现实保持一定的联系,不是被写作的惯性推动,写一些和思想没有关系的文章。柏林没有写什么鸿篇巨制,他的很多书都是各种各样的讲话稿的剪结集,我们可以置疑他的思想原创性,但是我觉得这种置疑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重要的贡献在于不像那些体系性的思想家、哲学家那样,要构筑一个自己独特的全新的世界,而是以系列片断式的思考,持续对一些已有观点进行反思,发展出一种观念的观念。

在我看来专栏写作也是这样,只有那种对生活的现象、观念进行反思、思考的专栏写作才称得上是一种真正有效的写作。而我们新媒体时代各种观念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很多各种繁杂的声音被无限的放大,那么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时代的观察者加以辨别,告知真相,这个意义来讲专栏写作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提纲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09802号-1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21-540471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