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者译者评论者齐聚"青创会"
2014年5月17日   解放日报

上海文坛代际传承脉络清晰

5月16日举行的第三届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40多位在上海写作的青年作家、评论家、翻译家齐聚一堂就"写作在'上海'"展开讨论。

"看到在座的年轻一代,仿佛回到30多年前",加入作协时曾是当时最年轻会员的沪上知名评论家吴亮笑言。和吴亮同代的作家、评论家大多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上海作协主办的青年作家创作班,从"青创班"出来的作家都是目前上海文坛的中坚。从"青创班"到今年首度集聚作者、译者、评论者三个写作群体的"青创会",上海文坛青年力量的代际传承脉络清晰呈现。

沪上写作队伍有活力有实力

"上海青年作家队伍的活力和实力在这个会场得到最好的证明",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白烨说,"和国内其他省市相比,上海青年写作力量齐整的特点十分明显,很多省市50后、60后写作者多,80后、90后相当稀少,上海文坛则是70后、80后、90后队伍十分雄壮。这预示着文学发展的前景和后劲。什么是文学的财富?就是人才。国内文坛70后的主将在上海,80后的旗手在上海,甚至90后也已露出尖尖角。"

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说,自现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文学的大本营,上海文学有多种传统,更擅长综合、转化新的文学潮流使之成为文学正统,上海还有一批优秀的翻译家,他们从西方带来的创作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代的创作者。"到今天形成优秀青年作家、批评家、翻译家三足鼎立的格局,同时具有两种甚至三种身份的写作者在上海十分普遍,这样一支齐整而色彩斑驳的队伍和创作生态在全国十分罕见。"

"上海的文学从来就是引领风气之先,不断把新的眼光、思想,新的文学经验,新的发现、创造带给我们",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青年作家身上寄托着广大读者的殷切期待,寄托着中国文学与时俱进、不断开辟新天地的希望。"

市作协将推严肃文学网站

"不久前我们作了一个统计,上年度上海作家获得各类国际国内文学荣誉和奖项40多人次,其中年轻作家的贡献在半数以上。"市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汪澜认为,青创会是作协对上海新生代文学力量所做的一次面向业界的展示及面向社会的推荐和托举。正是与国内评论界专家的交流,让今年的"青创会"首次设定为一次大型研讨活动,并将写作者、翻译者、评论家三个群体并举,"北京和全国各地不少专家提出,上海青年作家群体很有实力,难得的是,青年评论家群体亦已露出锋芒。"

会场内,既有上海作协以专业作家、签约作家制度扶持、培养的青年写作者,也包括自由写作者和网络作家,后排旁听的还有一批90后、00后写作储备力量。围绕"城市与写作:我手写'我城'"、"写作与翻译:借镜的自我观看"、"传播与写作:新传播方式下的写作形态"等三个紧扣上海写作特点和当前文学发展时代特征的议题,大家各抒己见。

汪澜透露,得到市文创基金支持,上海作协主办的"华语文学网"下月将正式上线。"华语文学网"将主要服务于严肃文学作家和作品,并已得到数字出版资质,作协旗下《收获》、《上海文学》等纯文学期刊也将"搬"到网上。

上海文学肩负更深远期待

对于上海写作的未来,评论家亦提出殷切期待。"在上海写作,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历史和文化的位置",李敬泽说,"不要辜负这个位置,让读者看到真正的壮阔、宏大和复杂,上海作家应该有这样的追求。"

白烨认为,"当下时代,青年写作者的趣味很分化,更应通过交流和碰撞,让个人的写作素质和造诣、'好'的部分发挥、升华,形成群体的'好'、上海文学的'好'。为这个时代留下经典,上海文学有条件走在前列。"

"少了一点文学交锋的声音",施战军回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坛,活跃的文学论战所形成的氛围和活力,有力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现在的写作者习惯隐藏自己的创作倾向,互动关系偏弱。当然,写作是个人化的,每个上海故事的表达者都组成了色彩斑斓的上海。可喜的是,上海青年评论群体已显山露水,创作和评论的'对决'可以为上海文学的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提纲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09802号-1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21-540471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