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寻罗特——20世纪被忽视的伟大德语作家

约瑟夫·罗特不到三十岁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四十五岁英年早逝时已出版小说数十部,其中篇...
时间:9月15日(周六)下午2:00—4:00
地点:思南文学之家(复兴中路505号)
嘉宾:刘炜、胡桑、吴慎

嘉宾介绍



“罗特小说集”主编。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德语文学专业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德语系副系主任。
《罗特小说集》
约瑟夫·罗特是长期被国内忽视的德语作家,其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卡夫卡和穆齐尔。漓江出版社的...
个人简介
1979年生,江苏常熟人,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现任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副编审,“欧丽娟著作系列”策划出版人,译著有《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温德先生》等多种。
个人简介
复旦大学德语系硕士,曾在比利时根特大学文学和哲学学院及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德语和荷兰语文学院交流,现为上海市市东中学德语教师。译著《裂脑怪》(节选)收录于《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八卷),另翻译过多部德语音乐剧。

文字实录



他把他的故事放进了他的生活

      9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刘炜携其主编的多卷本《罗特小说集》作客261期思南读书会,与该丛书译者之一的吴慎及翻译家、诗人胡桑一起带领读者走近罗特,去了解这个伟大又复杂的作家及其身后的那个动荡时代。详情

认识罗特:登上被忽视了的山峰


罗特被评论家称为是“二十世纪最值得尊敬、最激荡人心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拉德茨基进行曲》更是现代德语文学标志性作品,被收入《理想藏书》,位列德语文学作品前十名。


从德语文学史的角度上讲,罗特的两部作品相当重要,一部是《拉德茨基进行曲》,另一部是《无尽的逃亡》,后者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新写实主义的范本。在《无尽的逃亡》开篇,罗特提到自己并没有在创作,只是在记录这个时代。刘炜表示,罗特此时的写作已经慢慢与其年轻时的社会批判倾向拉开了距离,开始对人进行思考。


同一时期的德语作家,如穆齐尔、赫尔曼布洛赫等都倾向于先锋创作,语言艰涩难懂,手法绚烂。而记者出身的罗特却与之大不相同,其叙述清晰、短句居多。胡桑非常欣赏这种风格:“他要把自己的想法用一种世人基本可以接受的语言讲出来,所以他是一个特别喜欢用简洁的语言讲故事的作家,而且很动人。”


不同于利用语言本身来进行写作的赫尔曼·布洛赫,罗特是用故事写作的人。刘炜对此也有同感:“罗特能够很好地讲述,讲着讲着自己就信了。”许多原本被当作是罗特人生经历的事情后都被证实是他自己发明出来的,“他把他的故事放进了他的生活”。除此之外,罗特作品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始终有一种伤感和绝望笼罩着读者,这与其个人经历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详情】


现场嘉宾
刘炜
现场嘉宾
胡桑
现场嘉宾
吴慎
现场读者
现场读者

现场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