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在此重逢

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绕不开的人物。
时间:5月11日(周六)16:00-18:00
地点:思南文学之家(复兴中路505号)
嘉宾:潘耀昌、林凤生
主持:殷晓岚

嘉宾介绍



上海大学退休教授,《自然杂志》编审,高级记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名画在左科学在右》
本书围绕100余幅脍炙人口的世界名画,以科学视角进行解读,图文并茂,制作精良,完美呈现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个人简介
上海美院教授。1980年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留校,创办史论系,1988—199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先后任新建史论系主任,参与创办美术报,任副总编辑。
个人简介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科普编辑室主任、副编审,多年从事科普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担任责编的图书曾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个奖项。

文字实录



林凤生: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搭一座桥

       5月11日下午,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和《名画在左科学在右》的作者、上海大学教授林凤生作客第298期思南读书会,两位嘉宾从美术作品出发探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详情

  “学绘画要以自然为师”


  谈及《名画在左科学在右》的创作,林凤生强调自己时刻注意:“一要通俗易懂,二是科学上也不要有问题,深度恰到好处。”为什么会选择从科学的角度来欣赏绘画?内在动因可以追溯到林凤生的少年时期。


  初中时,林凤生曾师从丰子恺、唐云等美术大家学习,得到了艺术的启蒙和熏陶。他提到,丰子恺曾教导自己绘画要以自然为师,并把“师自然”三个字题在自己的本子上。


  以绘画兴趣为基础,物理专业出身的林凤生意识到自然科学视角下有着理解艺术作品的不同方式。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大多数人看到的是画中桥上的人和物,但从力学史和桥梁史的角度看到的则是桥梁设计的精巧。


  找到了科学和艺术相交点,林凤生分享了很多妙趣横生的观点――蒙娜丽莎是有脂肪瘤的亚健康患者;中国画的线条技法与物理中的马赫带原理相一致,此外,研究艺术会发现艺术还可以延伸到神经科学、脑科学、光学等领域的知识。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


  英国作家斯诺曾提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详情】

现场嘉宾
从左至右为殷晓岚、林凤生、潘耀昌
现场嘉宾
林凤生
现场嘉宾
潘耀昌
现场嘉宾
殷晓岚

现场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