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骄阳”:走进莎翁十四行诗

《一个人·十四行》一书的作者末之与莎士比亚研究专家谈瀛洲将从十四行诗的基本概述入手,深入浅出地介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时间:8月3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思南文学之家(复兴中路505号)
嘉宾:末之、谈瀛洲

嘉宾介绍



本名张琼,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为莎士比亚著作及其改编,现为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会员。
《一个人·十四行》
本书通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及其译文的个性化、散文随笔式的解读,不仅让读者读懂这部传世经典诗集...
个人简介
本名谈峥,学者、译者、作家。现任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中澳创意写作中心主任,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莎士比亚研究和唯美主义研究。著有专著《莎评简史》。

文字实录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诗篇中永恒的“玫瑰”

     8月3日下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末之携新书《一个人·十四行》来到思南读书会第314期的现场,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谈瀛洲一起分享阅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心得体悟,以莎翁诗学为一道棱镜,引领读者透过它看到不一样的生命。详情

  用诗歌提炼“玫瑰的香气”


  雨果在《莎士比亚传》中这样形容莎翁作品:“在莎士比亚作品中,百鸟在歌唱,灌木在抽叶,人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云彩在游荡,天气时冷时热,晨钟暮鼓,朝发夕至,森林窃窃私语,人们促膝交谈……”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花卉与植物的细节和隐喻,有人甚至说他是一位植物专家。


  在末之看来,植物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植物有时象征人们的身份,有时影射着人们的外形或性格。”莎士比亚喜欢把俊美的青年比作各种各样美好的鲜花。


  如在第99首中,“温柔的小偷啊,若不是从我恋人的口中盗来了馨香,你的芬芳又来自何方?…恋人啊,我谴责百合花盗用了你的纤手…再瞧那玫瑰花胆怯地站在枝头上,红的,偷你的惭愧,白的,偷你的绝望…”莎翁将青年清新的呼吸比作紫罗兰的香气,将他洁白的双手比作百合,将面容比作不同的玫瑰。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里运用最多的可能是玫瑰的意象。谈瀛洲谈到,莎士比亚使用意象不是简单地做一个比喻,意象在诗歌中会不断发展出新的内涵。比如“玫瑰”一开始是一个美的象征,“种一棵玫瑰”意为“生育”,希望“美”继续繁衍下去。随着意象的发展,玫瑰的香气成为了美德的象征,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像玫瑰一样芬芳。到后来,钻在玫瑰花瓣里的虫子也成为了意象的一部分,诗人将“虫子”比作玷污美好形象的行为。

……【详情】


现场嘉宾
左为末之,右为谈瀛洲
现场嘉宾
末之
现场嘉宾
谈瀛洲
现场读者
现场读者

现场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