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作协动态

在上海的屏风上——第四届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开幕式举行

2015年06月17日16:16 来源:未知 作者:研究室 点击:

2015年6月15日上午十点,“在上海的屏风上——第四届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开幕式暨作家沙龙”在巨鹿路675号作家协会大厅举行。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汪澜,党组成员、副主席孙甘露,副主席叶辛、孙颙,作协副秘书长、创联室主任薛舒、著名作家王小鹰和青年作家们一起出席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由孙甘露主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汪澜首先为开幕式致辞。她在讲话中表彰了部分青年作家的创作成果,并代表作协党组对青年作家们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大家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注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上海作家具有这样的优良传统,许多产生较大影响的名篇大作的背后,都凝聚着作家们深厚、艰苦的生活积累和精神积淀。作协不久前相继在浦东新区和交通委设立了现实题材创作基地,正是为了鼓励青年作家建立良好的创作导向。二是希望年轻的朋友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既要有学习、继承传统的自觉,更应有超越前人的雄心大志,勇攀文学高原和高峰。”

生活与创作:选择自己的生活

开幕式的第二个环节作家沙龙,邀请叶辛和王小鹰两位文坛前辈上台,就“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为主题进行了对谈,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与创作感悟,给年轻作家们谈一谈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主持人薛舒从对本次青创会主题的理解入手,联系“屏风”的实际功能,引出了本次谈论的主题——创作与生活。她笑称叶辛与王小鹰为“资深青年”,并请叶辛谈谈多年农村的生活给予他自身的写作有什么帮助。

叶辛风趣地纠正薛舒说自己应是“知识青年”。知青下乡的生活给他的写作带去了更多的体验和更广的视角。“当我用农民的眼光再看城市的时候,我发现城市的情况不一样了;我回到上海再看上海的时候,我觉得上海在我眼睛里也不一样了,不是我上海人眼睛里的上海了,是一个农民眼睛里的上海了。”叶辛将自己的写作灵感来源归结于一个城市小青年和一个农民的目光,两种不同目光的交织。“当这样的目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的小说慢慢就写出来了。这两个目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且不要说还有情感的冲撞,还有其他的冲撞。”

王小鹰也谈了她对生活与创作的体会:“我就觉得写作并不是说你生活过的东西,每一样都会在你的小说里摆弄出来。我为什么说要感谢生活?生活在塑造你的性格,培养你的审美,不断地炼就你创作艺术的高度,这方面,我们应该感谢生活。”她十分感谢那两年跟随一位赵律师一起学习工作的生涯。当她谈及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你为谁辩护》的创作背景时,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对创作的看法,“不一定是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事情才会变成小说,我说要感谢生活,生活实际上在塑造我们的性格,在塑造我们的笔尖。”

薛舒对两位生活与写作的态度进行了评价:“不是所有的生活都对我们来讲要接受的,而我们真正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我们作家自己应该为自己作主的。”

经历与感悟:生活给予灵感

薛舒又将话题转到了叶辛与王小鹰的生活经历中去,说起叶辛在插队时曾经在一所小学里教书,学生不知道什么叫面包,他便从上海买了一个面包去,放在讲台上去,让孩子们观察品尝。这件事给著名作家王安忆留下很深的印象,她便将其写了下来。

王小鹰则谈到了她去年的寻根之旅带来的感受。她说自己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去找一找自己出生的地方。她答应母亲要写出一本书,来纪念母亲这一辈人的故事,却迟迟没有动笔。她觉得只有自己亲身的经历才能写出具有那一辈人典型性的书来。这场寻根之旅并没有让她找到真正出生的地方,却让她发出如下感慨:“我感触的是,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大了,人的生活进步太大了,但也失去了很多很纯朴的东西。生活不断在纠正我们很多的看法,在给我们很多新的信息,也在丰富我写小说的一种立意。”

叶辛紧接着用一个老茶馆的事例,着重强调了生活质感的重要性。他曾经一大早跑到七宝老街的老茶馆中,要了一壶两块钱的茶,体会生活中的细节,他的许多作品中的原型就是从此而来。“你不到生活当中去,很多东西,坐在家里是想象不出的,小说读得再多也想象不出的。”

薛舒提到在一次自我介绍中,王小鹰老师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家庭妇女”。王小鹰说这个身份让她感觉到自由,“你作为一个家庭妇女,但其实你的思想永远是在生活当中,在汲取很多东西。我说要感谢生活,就是生活永远在给我们提供很多的灵感和很多的思想。我觉得作为一个家庭妇女,作为一个女儿,作为一个妻子,作为一个母亲,我觉得对我来说这种身份,就是生活给我安排好了这样一个身份,你把这个身份的事情做得很好很开心,心灵就会很自由。你不要老觉得我是一个作家,我在家里就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她这样告诉青年作家们:“每个人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我挺喜欢家庭妇女这个身份。”

交流与学习:两代人的沟通

沙龙活动接近尾声时,与会的青年作家们纷纷向前辈提问。当问及如何将生活的苦难留下的伤疤愈合,并且把它演化为对生活的动力时,王小鹰重复了她之前提出的观点,“这种苦难塑造里我的性格,我认为自己是内心坚强的,而且是我行我素的。另外我觉得生活里能经历这种坎坷,让我以后能更加坦然地面对更多东西。这些性格,都是因为我以前小时候一路走来,通过那么多的曲折、坎坷锻炼出来的,所以我说要感谢生活!”

在场的青年女作家谷清平对自己创作的儿童历史读本如何推广到山区中、给所有的孩子带去最基础的阅读这一问题询问了叶辛。叶辛这样建议,“你以后可能的话,多去走几次,你的感性认识会更大。因为上海的青年作家,有很多优势,他们见得多,信息广。”

倾听前辈们的生活经历和写作感悟带给了青年作家们对写作更深的领悟。叶辛和王小鹰用自己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将听众们带进了写作的世界,让他们体会到了生活与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正是这种联系,让文学创作越走越远,让上海的屏风上出现更为壮美、更加丰富立体、更加多姿多彩的画卷。

 

本次青创会,将采取“1+5”的模块形式,“1”就是6月16日上午的文学沙龙,“5”则是从周一下午到周五下午,五天下午五个场次(诗歌、非虚构、小说、翻译、类型写作),一起探究在上海青年作家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在他们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创作理念值得思考和研究。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