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第四届上海青创会“类型”专场举行

2015年06月19日09:13 来源:上海作家 作者:云文学网 点击:

6月17日下午,第四届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第三场专场研讨活动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那多、小白、孙未、血红等作家与一批青年评论家坐在一起,就类型文学的“技艺与态度”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如何理解和看待“类型文学”

本场活动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平介绍道,类型文学是一种有固定的写作对象和相对的写作模式的文学类型,是通俗文学和纯文学的结合产物。相较于纯文学,伴随着现代社会而产生的类型文学是高度现代化的文学,此次交流和探讨,有助于加深对文学现代性的理解。

青年评论家黄德海提出了类型文学被污名化的现象,并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无论任何类型的写作,都需要有技艺。在技艺基础上还有一个态度问题,即作者在创作中投入的心智和感情。”而通过运用纯熟的技艺,就可以消除类型和非类型本意之间的区别,“我们使用技艺,就是在通过意识,通过小说中虚构的世界和对现实的探索,自洽地跟造物主制造的东西竞争。”

另一位青年评论家张定浩则借用数学中的原理生动地讲述了类型文学的特征,他将优秀的类型模板和原型比作是有理数,而将一些无法掌握规律的类型比作是无理数。“在类型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很清晰的线索。从亚里士多德对情节的重视,到中世纪的寓言理论,再到现在的故事原型,都归结于一种原形理论。每一个好的类型小说背后都有一个原型。”

技艺:为故事和主题服务

悬疑小说家那多表示,类型小说确实会有许多涉及具体技巧的问题。比如节奏感就非常重要,它能满足读者在时间上的接受感。技巧只是作者在写作之路上采取的一种方式、一种策略。他坦言:“我所追寻的东西,是怎么讲一个激动人心的犯罪小说故事,怎么把这个故事讲好,这对我而言是至高无上的。”

青年作家小白也认为技巧应使小说的故事更有包容性、更加深刻或更加富有魅力,因为类型文学本身就强调情节的引人入胜、与读者形成的互动和共鸣。单从技艺的角度讲,小说的布局有时间先后的考量。“就像经济学有一个涓滴效应,我在一个高层层次上把一些观念、想法放下去,然后慢慢让它下沉、渗透,进而感染整个作品。”

来自上海大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的葛红兵教授则从历史源头上分析了类型小说及其理论体系,“类型小说大多数从世界奇观起步,停止在情感奇观上。有些西方的小说的创作目的仅仅是展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水平,而一般来说,类型小说不会把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塞给读者,相反是包裹在小说的技巧上面的。”他也向在场的几位类型作家提出建议,让作品本身成为品牌,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

态度:社会价值和世界认知

作为在场唯一一位女作家,孙未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讲述了对于类型写作的看法,她认为写作的过程是作者寻找自我和认知世界的过程,作品表达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文化心理。“流行故事的类型,体现了大多数人内心的一种原始意向,还有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出口。”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评论家刘畅则谈到自晚清以来的小说价值体系存在缺陷,即过于强调小说的所谓意义和社会价值,事实上,类型小说也会给读者带来与纯文学不同的阅读体验。他肯定了类型文学的写作技艺,但同时也对类型文学目前的模块化写作表示担忧,“很多类型作家的写作技巧并不会比纯文学的作家要逊色,但是类型小说写作依然是要有态度的写作。”他提倡,对于类型文学,“要从多个角度理解它,理解它为什么受欢迎,理解它的价值所在。”

网络文学的领军作者血红同大家分享了他最初开始写作的种种经历,说道网文刚起步时,作者和读者都处于很空洞的状态,起初的作者们都在模仿金庸、古龙,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才有了自己的独特叙事和剧情架构。在承认网络文学水平良莠不齐的同时,他也对其日后发展表示乐观,“现在我们的很多作者,都在有意识地宣扬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同时在小说中,读者们可以了解很多别的地方很难接触的东西,因为作者会将这些东西非常细致地描绘出来。”

而没有能够到场的作家蔡骏用发言稿表达了他的想法:用类型来写这一代中国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必然将要改变,或者是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用小说来写非虚构,差不多也是用非虚构来写小说。真实是一种力量,虚构也是一种力量。我想把这两种力量合并为一种力量。”

评论家张永禄从一个批评者的角度,讲述了他对于文学批评和类型小说的态度。“类型批评不仅是一种形式批评,实际上也是文化和价值的批评。”他也对于类型小说今后的发展道路做出了展望,“我们的类型文学要经历打通文学史的人类基本经验,审美经验、价值经验的过程,把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现代性的文学潮流融进我们的小说里面去,再加上技术的改造。”

本次讨论的点评人、《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最后发言,他对近十几年来类型文学的进步做出了肯定,并认为类型文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写作者的态度,仅仅拥有技艺的写作者只是一个匠人,而真正的造物者是上帝。如果写作者能够把一个工匠的态度向一个上帝的态度、造物的态度转化的话,类型小说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品。对于类型小说写作的未来,他主张继续探索下去,以开放的观念和思维去面对。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