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新疆词典》与新疆表达

2015年08月20日18:18 来源:上海作家网 作者:上海作家网 点击:

《新疆词典》--多元文化的碰撞

2015上海国际文学周期间在思南公馆举行的第三场读书会活动“《新疆词典》与新疆表达”于8月19日下午四点开始,本场嘉宾是著名诗人、新疆《西部》杂志主编沈苇老师,与著名评论家、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何言宏老师。他们将带领读者们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并谈谈创作过程中的履历和见闻。

开场时沈苇诗作《楼兰》的朗诵给现场气氛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新疆,一片广阔而辽远的土地,承载着无数古老的传说和歌谣,也铭刻着丝绸之路等历史轨迹。新疆词典如何以解释词汇的方式让人们了解新疆?新疆表达又包含着作者的何种思考?本场读书会将通过作者漫谈的形式,向读者们展现一个富有诗意的新疆。

新疆词典:诗意多样的诠释

沈苇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一个形象的评价:“《新疆词典》是一个诗人写的散文。我的诗歌可能是一座语言的城堡、一座语言的寺庙。我在这个城堡边上盖了一个小房子,这个小房子叫《新疆词典》。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进入新疆的驿站,让更多的人走近新疆的真实面貌。”

何言宏认为,生活在城市中,我们的精神会非常的局促,必须要向古代、向祖先、向更开阔的地方开拓自己的精神世界。沈苇的《新疆词典》正是这样的一种丰富和开拓。

沈苇剖析自己的创作历程道:“在我的创作中,诗歌是主线,散文是诗的延伸和拓展。与当地土生土长的作家不同,我的写作带有双重视野,是一种去地化的区域性写作。最终作家们是要找到地域性掩盖下的普遍人性。“

词典式的写作是一种新颖的写作形式,它能够打破文体的界限,是文体杂糅,多意、开放的写作。《新疆词典》中包含了诗歌、散文、日记、书信等十几种不同的文体,形式多彩多样。

何言宏谈到自己的阅读感受:”沈苇的诗和词典不可分割,它们是浑然一体的、是完整的生命存在。“读者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视角切入去读这本新疆词典,去了解真实立体的新疆,以及作者的内心感受。

新疆表达:互融并立的书写

被问及自己去新疆的缘由,沈苇以词典中的一个词条“青蛙移民”作为比喻,“既要蒸发自己的水分,又要保持自己的湿度,”就像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的翅膀,把控得当,将南方水乡文化与新疆的异域风情融合得恰到好处。

远赴新疆富有传奇性,这段经历实现了沈苇写作中舒展的一面。地域、民族的差异性构成了新疆的混搭文化,这是一种有活力、有包容力的文化,象征多元文化的交流。这种文化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也是真正吸引沈苇的地方。

沈苇提出“混血”的概念,即不同事物融合后保留各自的特点。“我的诗歌和散文有一种互融性,《新疆词典》这本书和新疆大地也有一种互融性。”

何言宏则从文学评论家的角度,分析沈苇“新疆表达”的深层内涵。“沈苇以一种文学的方式去表达新疆,这是一种精神表达,是文学性的书写,为当代文学、诗歌文学增加了新的题材、精神和语言。”《新疆词典》中有些片段是散文诗,是没有边界、不可切割的。

沈苇指出:“从社会层面来说,新疆的主体性还没有足够的呈现。大部分关于新疆的作品作为风情主义和风景主义的产物,没有自己的精神立场,从而遮蔽了新疆的真实面貌。”相较而言,《新疆词典》的文学表达会更持久、更深入。

何言宏根据主体性做出了进一步的探讨:“我们每一个有主体性的人和新疆去深入、去对话,会产生不同的主体,我们的生命会获得新的丰富和启示。”《新疆词典》可以作为旅游指南来读,却不仅仅只是数据和事实的罗列。它融合了写作者的思考和精神立场,使得它有着更深层次的价值所在。

“行走也是阅读。曾经存在过、后来消失的事物,是我梦境中的遗址,属于想象力的势力范围。”沈苇在行路的过程中写作,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构建出一个立体化的新疆。他将所见所闻以文字记录,将通往新疆的门户呈现在读者面前,等待更多的人去发现、探寻。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