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东方早报》:青年创作者,如何写下去?

2015年08月21日13:2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徐明徽 点击:

8月19日,由上海市作家协会、《萌芽》杂志和台湾《联合文学》杂志发起组织的2015年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在上海书展期间拉开帷幕,作家路内、腾肖澜、童伟格、刘梓洁担任文学营导师,将对海峡两岸20多位文学创作青年进行交流与指导。这些文学青年将在上海共同生活7天,进行交流和创作 。两岸文学营计划轮流在上海、台北两地举办。8月20日,在文学营导师讲座上,几位导师与学员分享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探索的道路。

文学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过去,青年创作者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未来。谈及台湾文学市场现状,曾获得2002年台湾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大奖的作家童伟格感叹,台湾的80后、90后,也许处于1949年后个人文学专业训练上最全面、最完备的一个时代,但同时也非常不幸,他们也处于最艰难的一个时代。“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一代年轻人花了生命中最好的年华在学校读书,他们能够写出比我们,还有比我们再上一代的作家,还要美丽的语言。从小说美学上来说,会比之前时代的作家风格更多样化。我时常惊讶于他们的一些想法”。童伟格说,自己午夜梦回时常自问,整个台湾文学市场较之从前在下滑,那些年轻的小说家,是不是写得再好,在台湾也许都是没有未来的?

童伟格认为问题的核心恐怕在于新时代中小说“正当性”的消逝。“在过往的时代,小说在文化场域中还有一个所谓的‘正当性’,它可以反映现实和社会美学,某些时候代表了对社会现实的说明和记录。而在这个科技时代,有太多更立体、更方便、更有效的记录手段,小说的‘正当性’正在消失,这是一个很残酷的地方,那么青年创作者你要想一想,这样的情况你还要写作吗?”

在文学创作路上,面临的阻碍还有许多。《父后七日》作者刘梓洁说,自己在2003年获得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后,大概花了7年时间来观察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才华。到了30岁之后,才慢慢承认自己是个作家了。在文学创作这条孤独的道路上,是不是能抗住来自外界、自我的怀疑呢?“每个作家书写的其实就是两样东西:人事、自己心里的神”,作家路内说,万变不离其宗,创作者应该忠于这两样。

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获得者滕肖澜鼓励在座的青年作家:“你在不同阶段都会受到各方面的质疑,包括自我肯定的动摇,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还是要强调下坚持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在面对阻碍时不忘初心。80后写作这个概念,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成为了一种标签,有点排斥在主流媒体之外,有一些市场化、娱乐化的概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没有人再强调这个年龄问题,事实上80后最年长的也已经35岁了,不算很年轻了。最早出现的一批80后作者有些到现在发展也不错。”

对于如何去帮助愿意坚持写作下去的青年创作者,刘梓洁分享了一些能够支持青年作家创作的尝试。“我们走的还是比较传统的路,通过获得各种文学奖引起出版人的重视,在杂志上继续写稿创作”。她介绍,一些台湾的民间组织也在发起文学营的活动,“有些文学活动的名字听上去都很年轻,比如‘抢救文坛大作战’,他们会自发地请讲师、找场地,也挖掘了一些新一代的写作者。”

除了为青年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外,路内提出,希望未来能出现一些青年文学奖,层次划分清晰,能够激励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年轻人。“不管是在大陆还是台湾,重量级的文学奖,青年作家一般是很难拿到的,尤其是30岁以下的。但我还是希望,可以多提供一些让青年作家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比如这次的两岸文学营,还有一些文学期刊主办的评选活动,这些评选活动会给青年作家一个入门的机会。”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