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2015上海写作计划
2015年09月07日12:45 来源:文汇报 作者:许旸 点击: 次
一年一度的“上海写作计划”再次启动。在日前举行的欢迎仪式上,上海作协大厅云集来自法国、保加利亚、英国、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土耳其等地的11位作家,他们成为今年新一批驻市作家,参加多项文学活动、拜访上海作家家庭、与大学生交流,体验并参与发展中的上海,当一回“阿拉上海人”。
仪式上,作家陈丹燕、路内分别朗读《成为和平饭店》《少年巴比伦》片段,法国作家奥利维埃·罗兰、印度作家卡费瑞·南比山用各自母语诵读代表作《纸老虎》《和我们一样的小镇》摘选,坦桑尼亚女诗人夏洛特·奥尼尔·阿卡,现场演奏了一段非洲传统乐器,她用这种古老的说唱形式吟诵诗歌、讲述故事,有声亦有形,呼应了今年“上海写作计划”的主题“城市之光”。对此,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自有一番阐释:我们,城市之光里面的人,是形还是影?是影还是魅?是魅还是烟尘?答案或许就藏在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两个月驻市生活中。
深入到上海生活的芯子里
文学成了不同国家作家共通的护照。自2008年创办以来,由上海作协主办的“上海写作计划”累计邀请了来自27个国家的47名作家,他们在沪住居民楼、逛公园、乘公交出行,亲密接触上海的市井与烟火。王安忆开玩笑道:“两个月的这点时间,不够爱上这个城市,也不足以恨这个城市,你会被它弄得疑惑不解。”在她看来,上海既有“摩天大楼高架桥带来的冷静”,也有“楼下空地广场舞涌动的浪漫人性”,“冷静与浪漫共存”的矛盾魅力构成了文学不竭灵感的一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城市是被人工照明塑造的空间,不是有不夜城的说法?然后再重新塑造人,一个新物种产生了。这个新物种昼里睡觉,夜里开花。花呢?又是镜中花,也是通过灯光的投射,开在玻璃幕墙,开在橱窗和高清数字荧光屏里。”继前两年的“呼吸”“时时刻刻”主题后,王安忆对今年的“城市之光”主题给出了充满哲思的解读。王安忆期待,有更多外国作家,以文学点亮“城市之光”,“‘上海写作计划’的初衷,正是希望在上海的生活经验能够成为驻市作家文学的养分,请外国的作家进入到上海生活的芯子里,做两个月上海市民,了解上海正在进行的历史,品沪上日常风情,感受城市发展的脉搏”。这群外国作家是通过文学机构、使领馆、出版社推荐或作家互荐、自荐等方式,获得驻沪写作生活的机会的。
文学全球化互动日趋频繁
欢迎仪式上,来自保加利亚的作家、出版商格奥尔基·格罗兹戴夫递给作家赵丽宏一份礼物——赵丽宏散文选《鹭鸶》的保加利亚语译本,由格罗兹戴夫所在的出版社推出。“这实在是个惊喜!散文选的译者是保加利亚女作家伊蒂莫娃,她也是此前‘上海写作计划’的参与作家,我们在上海结识后,她翻阅了我的作品英译本,表示很有兴趣译介。”赵丽宏谈到,“上海写作计划”直接促成中国文学与国际文坛的互动,为外界提供了感性了解上海文坛的机会,中文作品藉此平台,插上不同语言的翅膀。
看得出,文学全球化的景象日渐亮眼,势不可挡。参与今年“上海写作计划”的外国作家中,法国知名作家奥利维埃·罗兰、英国80后新锐乔·邓索恩等人都曾数次来华,并已出版自己小说的中译本,在国内拥有一定影响力。斯里兰卡女作家苏纳什正创作的小说,灵感就源自中国。“故事主人公是移居斯里兰卡的第四代中国家庭,他们经历岁月变迁后打算返回中国寻根,我希望此次在上海多搜集一些相关素材,与当地同行聊聊,力争完成这部作品。”她说自己“已迫不及待要到上海的不同角落去兜兜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