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微观上海】跟着茅奖小说《繁花》游上海

2015年09月22日12:38 来源:微观上海 作者:洪柯 点击:

 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开面纱,上海作家金宇澄凭借《繁花》斩获茅奖。这是继王安忆之后上海作家再次获得这一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 

《繁花》自2012年在《收获》杂志连载后,引起文坛轰动,被誉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说之一。 

金宇澄是家里第二个孩子,他是逃学的好手、逛商店的常客,他是不动声色的观察者。他描述逃学去看街边商店的日常:花店为了染银柳而架锅子煮染料的味道;半地下室的鞋垫里,老师傅上鞋楦的味道;淮海路旧估衣店里,寄卖的各色戏服的味道;剧场堆在门口晾晒的舞台道具皇帝座椅的味道;街面上一字排开的旧书摊的味道;西餐店黄油面包的味道;还有工厂散发出的味道;停车场里专门用于接待外宾的新车的味道,还有去同学家爬到洋房老虎窗外,听到黄浦江上隐隐船鸣时鼻尖下难以描摹的味道…… 

跟着茅奖小说《繁花》游上海 

■ “导游”:金宇澄,这位蛰伏文坛多年的上海爷叔,以一部《繁花》轰动海上文坛。他以沪语的调子记录下30年上海风情,一街一景切切实实,叫人倍感亲切。 

■“地陪”:洪柯,上海老建筑文化强烈爱好者。东张西望,走街串巷,寻访上海各处老建筑,搜集背后历史故事。活在当下,却心系旧时代的“老”男孩。

①东正教堂-皋兰路-

阿宝和蓓蒂家

《繁花》:阿宝十岁,邻居蓓蒂六岁。两个人从假三层爬上屋顶,瓦片温热,眼里是半个卢湾区,前面香山路,东面复兴公园,东面偏北,看见祖父独幢洋房一角,西面后方,皋兰路尼古拉斯东正教堂,三十年代俄侨建立,据说是纪念苏维埃处决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打雷闪电阶段,阴森可惧,太阳底下,比较养眼。蓓蒂拉紧阿宝,小身体靠紧,头发飞舞。东南风一劲,听见黄浦江船鸣,圆号宽广的呜呜声,抚慰少年人胸怀。

 

这是阿宝登场的一幕

阿宝同父母租住在皋兰路的洋房里。阿宝祖父住在附近思南路的独栋花园洋房里,是一位曾拥有几家工厂的资本家。但阿宝父亲却早年参加革命,与剥削阶级家庭划清界限,仅有阿宝还与大家庭往来。当然,祖父对这个搞革命的儿子颇有微词,“我一直看不懂,人呢,还是要住法租界高乃依路,就是现在皋兰路,讲起来,一样是租房子,为啥不蹲‘下只角’呢。” 

香山路、思南路、皋兰路同属于旧法租界,花园洋房遍布,典型的“上只角”,至今还留存着孙中山、周恩来、梅兰芳等一批名人故居。思南路,旧名马斯南路,取自法国作曲家马斯南(今译马斯内)。香山路,旧名莫里哀路,取自法国戏剧家莫里哀。 

皋兰路,旧名高乃依路,以法国戏剧家皮埃尔·高乃依的名字命名。路的东端直通复兴公园,公园门口的皋兰路1号就是张学良故居。 

 ▲张学良故居 

东正教堂:路的中段,16号就是书中提到的东正教堂,它全名东正教圣尼古拉斯教堂,建成于1934年,是在沪俄国侨民为了纪念沙皇尼古拉斯二世而建,为拜占庭风格建筑,有着典型的洋葱顶。文革中,洋葱顶一度被毁,现在所见的是后来重新修补的,风貌已略有不同,建筑也改作商用。而少年阿宝所见的那个东正教堂,我们只能在老照片中回味了。

▲东正教堂 

②大自鸣钟-西康路-小毛家

《繁花》:走出陕西路弄口,右手边,就是24路车站……等电车到达长寿路,小毛下来,眼看电车继续朝北……附近就是草鞋浜,此地一直往北,西面药水弄,终点站靠苏州河,这是小毛熟悉的地盘……西康路底,是一座人行便桥,河对面,上粮仓库码头,日常有屯满米麦,六谷粉的驳船停靠,据说有几船装满了精白面粉,专做奶油方面包。 

小毛家住在大自鸣钟附近,西康路的弄堂里。对于长寿路西康路一带,上海人现在还习惯称其为“大自鸣钟”,可就是不见大钟踪影。

其实大钟已经消失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初,大大小小的工厂在苏州河沿岸崛起。1911年,日本内外棉株式会社在小沙渡(泛指长寿路以北,西康路附近一带,今西康路旧名小沙渡路)创办内外棉在上海的第一家工厂。到1922年,内外棉已在上海拥有11家棉纺厂,并创办纺织机器厂,逐渐成为在华最大的纺织集团公司。

▲大自鸣钟 

自鸣钟:1922年,正值董事长川村利兵卫退休,内外棉为了纪念表彰董事长在上海的功绩,经工部局同意,在其工厂最密集的小沙渡路劳勃生路(今西康路长寿路)十字路口建造“川村纪念塔”。纪念塔呈方锥形,高33米,内有楼梯盘旋而上,上方嵌有一只自鸣钟,四面均有钟面,每过一刻钟会敲响报时。对于在附近上班的工人,也是提醒他们别误了时间。久而久之,自鸣钟成了这里的地标,人们也习惯叫这里为“大自鸣钟”。

解放后,为了改善路口交通情况,也是为了清除帝国主义的侵略痕迹,大自鸣钟于1959年被拆除。据说,由于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十分牢固,拆除也花了不小功夫。生在50年代的小毛,也许还会对这座大钟还存有几分印象吧!

▲亚新生活广场就在大自鸣钟地区 

③洋钿厂-光复西路-上海造币厂

《繁花》:小毛说,此地东面,是洋钿厂,洋钿厂桥,再过去,潭子湾,工人阶级发源地。沪生说,我晓得,这叫江宁桥,前面沪杭线,铁路与苏州河贴近,洋钿厂,就是造币厂,苏州河到此弯向南面,铁路一直朝东,当中是洋钿厂,一幢西洋大房子,像柏林国会大厦。小毛说,大妹妹的娘,以前每日坐定这间房子里,做铅角子,壹分,贰分,五分,哐啷,哐啷,机器一响,角子堆成山…… 

▲江宁路桥 

洋钿:老底子的中国人往往会在舶来品的名字前加个“洋”字,比如洋枪、洋伞、洋油(煤油)、洋火(火柴)。有些现在还在使用,比如上海人还会叫土豆为“洋山芋”,叫气球为“洋泡泡”。有些称呼逐渐消失,就比如洋钿(硬币),所以洋钿厂桥现在也少有人提及,往往称其正名江宁路桥,或者造币厂桥。

▲上海造币厂 

上海造币厂:造币厂位于江宁路桥畔,苏州河北岸,过去属华界范围。造币厂于1920年由北洋政府批准建造,厂房始建于1922年,但因资金不足,直到1930年才竣工。初名上海造币厂,1928年更名中央造币厂,直属国民政府财政部。铸币厂房外观仿美国费城造币厂,粗看与沪生说的柏林国会大厦也有几分相似。1949年后曾改名人民造币厂、上海人民铁工厂等,1954年11月更现名。其现仍担负着国家流通硬币和各种金、银币(章)、各种铜质纪念章、金饰品和工业金、银材的制造。

▲德国国会大厦 

④南昌公寓-南昌路-姝华家

《繁花》:小毛乘24路,到“野味香”门口下车,过淮海路,到对面“淮海坊”弄口,与沪生会合,穿过后弄堂,走进南昌公寓。小学时代,沪生每次经过这座老公寓,喜欢作弄电梯,反复揿电铃,电梯下来,大家逃散。开电梯女人冲到公寓门口,大骂瘪三,死小囡。大家躲到南昌路不响,待电梯上去,再揿铃,非让电梯上下多次,方才满意离开。此刻,电梯女工看看小毛。沪生说,我寻姝华。女工对小毛说,喂。小毛说,姝华。女工拉拢铁栅,扳一记铁把手,电梯是铁笼子,嗡嗡嗡上升,外面铁丝网,楼梯环绕四周,到三楼,开铁栅门,姝华立于房门口…… 

南昌路(雁荡路以西段)旧名环龙路。1911年,法国人环龙来到上海做飞行表演,但在飞行过程中突然飞机熄火,环龙原本有跳伞的机会,但为了避开下面密密麻麻的观众,硬是将飞机开向空旷处,最终观众无一伤亡,环龙却随机迫降身亡。为了纪念他,法租界当局在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内,为他建立纪念碑。后来,还将一段新开辟的马路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就是现在的南昌路了。

带着几分林黛玉气质的文学青年姝华是书中60年代年轻人中最怀旧的,喜爱法租界的气息,喜爱西方诗歌。即使后来精神失常,亦絮絮叨叨地念诵着旧诗,说着租界的旧史,叫人唏嘘不已。

▲顾家宅公园 

▲复兴公园   

南昌公寓:建于1933年,呈V字形耸立在南昌路茂名南路口,旧名阿斯特屈来特公寓(英语:Astrid Apartments)。8层的高度,在旧上海也算得上高层公寓。外墙以奶黄色和淡绿砖贴面,建筑多处细节均以装饰艺术风格图案妆点。尤其是顶部尖塔上的图案,融入了太阳、闪电、山川、云朵等元素,构成一幅极具欣赏性的装饰艺术大作,于整栋公寓犹如冠冕上的宝石。

▲南昌公寓 

⑤拉德公寓-石门二路-沪生家

两人走到新华电影院……转弯,经过凤阳路,到石门路拉德公寓门口。沪生说,到我房间里坐一坐。小毛说,要吃夜饭了,我回去了。沪生说,上去看看。两人乘电梯到四楼,英商高级职员宿舍,比南昌公寓宽,一梯三户,钢窗蜡地,独立煤卫。沪生开门让小毛进去,朝东是马赛克贴面的大厨房,居中的台子上,摆了一只掼奶油圆蛋糕…… 

《繁花》:

卡德公寓:石门路拉德公寓。资料中并未发现上海曾有这栋名字的公寓。所以,作者可能是记错了,或者是故意模糊其原型。

而南京西路新华电影院(已拆)转弯,走上石门二路,穿过凤阳路,在石门二路奉贤路口的确有一栋高级公寓,这是建于1932年的卡德公寓。公寓之名源自石门二路的旧名卡德路。大楼四四方方,红砖白墙相间,外立面装饰简洁,倒如同沪生正经保守的性格。沪生父母是军队干部,说一口带着北方口音的上海话。在这个军人家庭长大的沪生,虽然做着远离斗争的“逍遥派”,但底子里还是正统的革命思想。比如,常常脱口而出的“我不禁要问……”,带着一股文革大字报的口气。

▲卡德公寓 

大概是因为外形中正使它不太引人注意,卡德公寓不算有名,但如果跟一个老静安提起凯司令食品厂,那对方一定会恍然大悟。一说起上海的西点,凯司令不得不提,现在仍旧是南京西路上响当当的招牌。凯司令食品厂几十年来一直开在石门二路50号的卡德公寓楼下,但只加工不售卖。随着现在规模的扩大,食品厂也搬离此地,原址变成了一家凯司令门店。

但还是不禁叫人联想起,沪生家的这只掼奶油蛋糕是在南京西路凯司令买的吗? 

⑥上海电影院-复兴中路-看一场电影

《繁花》:七月流火,复兴中路“上海”电影院,放映《攻克柏林》,学生票五分。每个椅背后,插一柄竹骨纸扇,看一场电影,阿宝扇了一场。电影即将结束,柏林一片废墟,苏联红旗飘扬,场子大灯未亮,周围已经翻坐垫,到处飞扇子,前排观众,扇子直接朝楼下飞。爆炸之中的柏林城,漫天飞舞碎片。场内广播喇叭响了,最高指示,增产节约,爱护国家财产,啥人掼扇子,不许掼扇子,听见吧,不许掼。扇子继续飞。红旗飘扬,三大方面军从柏林东南北三个方向会师。阿宝立起来,走出电影院。梧桐荫凉,四面恢复安静,蝉声一片…… 

银幕上在爆炸,场下扇子乱飞,喇叭里哇哇叫,但叫了也是白叫,场面带着几分喜感。走出电影院的阿宝将走进祖父家的洋房,面对他的是被抄家的震撼一幕。

上海电影院:听起来派头不小,有人会误以为它就是“上海影城”,但其实小得可怜。上海电影院始建于1942年,初名上海大戏院,演出话剧,1944年改映电影。门牌复兴中路1186号,靠近陕西南路,巨大的胶片形外墙装饰才让人注意到这里还是一家电影院。入口仅有一个门面,位列在各种小店中,也许你经过也不会发现。近年已处于停业装修阶段。

▲现在的上海电影院   

⑦两万户曹杨新村-阿宝新家

《繁花》:

▲曹杨新村旧照 

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工人新村。其中犹以建成于1952年的曹杨一村最为典型,其参考欧美和苏联的建筑理念,由留美归来的中国建筑师设计,红瓦白墙的二层楼房(60年代又加建一层),曾被称为“苏式洋房”,能够入住的几乎都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周边环境也经过精心规划,有林荫道,有河浜,有小桥,当时还传唱着一曲杨柳青小调“曹杨新村好风光哦,白墙壁,红屋顶,石子路铺得平,哎哟走路真称心……”

曹杨新村一共有九个村,但这些后来者都略逊色于曹杨一村。阿宝一家被赶出皋兰路洋房,搬进的“新家”也许就是其中的某一处(根据作者所绘插图及曹杨老住户的回忆,有可能是曹杨二至六村中的一处)。由于煤卫合用、居室狭小等原因,现在除了曹杨一村作为历史保护建筑还傲然独立外,其他新村的旧楼房大多已逐渐拆除,并新建为独门独户的多层公房。但还是有部分住房仍未改造,居民每天还过着厨房厕所公用的生活。

▲曹杨新村新照 

⑧兆丰花园-长宁路-中山公园

《繁花》:……1967年深秋,一个下午,沪生陪姝华,走进中山公园,去看一看华东最大,还是远东最大的法国梧桐,公园门口,一样贴满大字报,但越往里走,等于进入一个坟场,寂无一人,四顾旷莽,园北面有西式大理石音乐台,白森森依旧故我,旁边一口1865年铭记的救火铜钟,已遍寻不着,另有一条小径,上跨一座西式旱桥,静幽依然,满地黄叶。园西首,遍植梧桐,极自然的树冠,与行道树不一样,寒风割目,两个人寻了许久,总算于荒芜中,见到了这颗巨大梧桐,树皮如蟒,主干只一米高,极其壮伟,两人无法合抱,虬枝掩径,上分五杈,如一大手,伸向云天。沪生说,听说是意大利人手种,工部局里记录,是意大利移来,总之,正好100年了。姝华仰面说,1867年,法国梧桐,还是意大利梧桐,100年的荒凉。沪生不响,树上有一只斑鸠,鸣了一声,弃枝飞离。 

▲中山公园旧照:西式大理石音乐台(1930年代)

中山公园:最早是英国人霍格兄弟的花园,因为兄弟俩曾开办了一家兆丰洋行,所以这里被称作“兆丰花园”。1914年,工部局买下这片土地,改作公园对外国人开放,名字就叫“兆丰公园”。公园旁建于1933年的数排联体别墅,也命名为兆丰别墅,曾居住过张治中等多位国民党高官和社会名人。又因为公园建成初期,大门开在北边的极司菲尔路(中文名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上,所以也被称为“极司菲尔公园”、“梵皇渡公园”。1941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中山公园”。 

沪生和姝华所见的那棵法国梧桐,据称是华东地区树冠最大、树干最粗、树身最高的悬铃木。大树位于公园西北角,是1866年由英国人汉壁礼爵士从意大利移来送给霍格的,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

为了把这里打造成一座英式公园,1924年园内建造了半圆喇叭形的露天音乐台,可在夏天举行音乐纳凉晚会。

1935年又在草坪边建成了一座大理石亭,亭内立西洋女神雕像,亭周紫藤缠绕。

亭西还有一口大铜钟,是1865年铸造于纽约,1881年运抵上海,最初置于公共租界救火会瞭望台,为上海最早救火钟。后来救火不用敲钟为信号,便在1922年移入公园,供游人观赏。

公园南面还有一座“四不像”,雕塑来自英国,它两翼张开,似鸟非鸟,似兽非兽,造型独特,雕像顶还装有一座日晷。

当沪生和姝华来到中山公园时,大铜钟已在“大炼钢铁”期间下落不明。“四不像”和大理石亭内的女神像都被砸毁,园内已是一片萧条。

中山公园经过大修,根据史料,重新恢复了铜钟、女神像和“四不像”、音乐台等园内曾经消失损坏的景物,重新恢复昔日光彩。

⑨大都会舞厅-南京西路-上海最好的跳舞厅

《繁花》:菊芬说,上海最好的跳舞厅,哪里。小毛说,南京西路“大都会”。菊芬说,是呀是呀,天花板鸭蛋圆形状,像挂下来几百顶帐子,灯光像月光。小毛说,真的。菊芬说,人像睏到帐子里,昏昏沉沉,正好做梦,可以做好梦。 

 大都会舞厅:位于江宁路南京西路口,建于1934年,也是旧上海大名鼎鼎的舞厅之一。与百乐门舞厅的西式摩登风格不同,大都会舞厅走中式风格,八角亭的外形,内外雕梁画栋,如同皇宫,舞厅正中的穹顶下则是圆形舞池。其原址是曾举办过蒋介石宋美龄婚礼的大华饭店,后饭店毁于大火,土地出售后才兴建了美琪大戏院和大都会舞厅。解放后,舞厅改作静园书场。直到1988年,改建为大都会欢乐园,后被拆除,建造梅龙镇广场。 

▲大都会舞厅 

▲梅龙镇广场 

为何小毛和菊芬眼中“上海最好的跳舞厅”是大都会,而不是百乐门?也许是由于解放后舞厅逐渐关闭,百乐门改为“红都影剧院”,当时其仍未恢复成舞厅。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