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1日09:57 来源:上海观察 作者:施晨露 点击: 次
一箱从墨西哥寄来的杂志漂洋过海,近日来到巨鹿路675号上海作协。杂志封面写着黄色的“中”字,“中”字一竖别出心裁地被一双木质筷子取代;封底明黄色背景上是大大的红色“文”字。这本《岁月之光——当代中国文学专刊》去年末在墨西哥出版,这也是第一本将中国文学介绍给西语读者的文化杂志,电子版同时上线。
墨西哥文学界如何与中国文学“搭”上桥?上海作协2008年创办的“上海写作计划”成为“红娘”。由现任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发起的这一文学活动迄今已接待来自34个国家的47位外国作家来沪担任“驻市作家”。每年入选这一计划的外国作家都会在上海生活两个月,参加各种文学活动,融入上海市民生活。
《岁月之光》的策划者正是参与2014年“上海写作计划”的墨西哥作家杰米·潘奎维。出生于1973年的杰米·潘奎维凭借处女作《中国玫瑰》获胡安·鲁尔福国家艺术奖,他在墨西哥伊拉普阿托市生活工作,与当地文化部门共同创办创意写作工坊,并为多家媒体写每周书评。杰米·潘奎维为《岁月之光》撰写了卷首语,紧随其后的是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撰写的《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一文,主要概括了中国文学与外来文学及城市与文学的关系。
整本杂志页面中不时跃出中文和中国元素,上海作家作品占据了绝大篇幅,其中包括上海诗人赵丽宏的4首诗歌和上海作家陈村、滕肖澜、小白、殷健灵、孙未的小说节选。著名诗人舒婷、多多、北岛的作品也收入其中。参加同届“上海写作计划”的阿根廷诗人恩里克·索利纳斯、墨西哥剧作家艾尔伯特·维拉瑞尔和新西兰华裔作家艾丽丝·王分别为杂志撰写了《论中国诗歌创作》、《上海印象记》及《一位新西兰移民的佛教葬礼》。
世界上不少文学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写作计划,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967年成立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由著名华裔作家聂华苓及其丈夫、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创办的该计划,是全世界首个由大学举办的全球性作家交流计划,成立以来,已有超过115个国家的1000余位作家获邀到访当地生活三个月。1979年之后,余光中、梁牧、王文心、白先勇、萧乾、艾青、陈白尘、茹志鹃、王安忆、吴祖光、张贤亮、冯骥才、汪曾祺、北岛、阿城、刘索拉等中国作家曾先后参与“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作为“上海写作计划”的发起人,王安忆曾坦言,在爱荷华的三个月经历让她获益匪浅,“比起包装好推出去的城市,让外国作家亲身住上两个月,也许更有说服力,更能打破既定的印象”。王安忆说,全世界相似的驻市计划几乎都没有写作要求,因为作家的创作是自发的、无法被约束的。与它们相比,“上海写作计划”是相当年轻的,对于应邀或主动申请而来的作家们来说,“上海”可能是最有吸引力的因素。
事实上,尽管对于参与“上海写作计划”的外国作家没有具体写作要求,先后来到上海的“驻市作家”几乎都表达过对中国和上海的创作欲望,2011年“驻市作家”、瑞士作家瑞麦·菲利普和2015年“驻市作家”、保加利亚作家格奥尔基·格罗兹戴夫撰写的散文集《上海》已分别在当地出版。
“上海写作计划”也促进了上海文学的国际传播,赵丽宏的诗歌集、散文集和陈村的小说分别在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出版发行。其中,赵丽宏散文集《鹭鸶》的保加利亚译本正是由2012年“上海写作计划”参与者、保加利亚女作家伊蒂莫娃翻译的。“上海写作计划”直接促成了中国文学与国际文坛的互动,为外界提供感性了解上海文坛的机会,中文作品藉此平台插上不同语言的翅膀,西语杂志《岁月之光》成为最新到来的“惊喜”。
作为上海作协与国外文学机构交流的平台,“上海写作计划”近年还分别与爱尔兰科克市和新西兰迈克·金写作中心达成互换“驻市作家”协议,上海作家苏德、孙未、须兰和小白分别成为科克和奥克兰的驻市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