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路内长篇小说《慈悲》专题
2016年04月30日11:12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潘卓盈 点击: 次
半个月前,我去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回杭州的飞机上,短短两个小时,居然一口气读完了路内的新小说《慈悲》,一种巨大的悲怆感袭来,忍不住掉泪。
这几天,刷刷朋友圈,原来不光是我,好几位跑图书线的同行都不约而同被这本仅有12万字的小长篇戳中了泪点,哭成了泪人。
上周末,路内来杭州,在西西弗书店做了场新书《慈悲》的读者沙龙。我把这个“读后感”告诉了他。没想到,他倒像有“预谋”似的毫无意外:“对,对,好多朋友都跟我反馈看哭了。其中有个搞电影的朋友,说是哭得那个稀里哗啦,还一个大老爷们呢。”
不久前,路内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魅力人物,同获此称号的还有刘慈欣、廖凡、贾樟柯、崔健等,新作《慈悲》甚至被评价为“一部可以媲美余华《活着》的小说”。
究竟能不能赶上偶像余华的《活着》?路内自己不好说,不过,他透露,最初的打算是想写个和鲁迅《阿Q正传》一样的小说,篇幅不长却很有力量,一刀致命的感觉。于是,尽管积累的写作素材多到能随便码出30多万字,路内依然选择了用简洁的方式来讲一个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的故事。“可惜,还是不满意。你看《阿Q正传》,才两三万字的小说爆发出的能量却超过长篇小说的巨大体量,非常厉害。”
《慈悲》写了什么?
化工厂工人的生存哲学
这是《路内》写作生涯中的第六个长篇小说,小说画面感很强。这可能和他“写写写”的中途,突然跑去编了两个电影有关。其中一部就是根据他同名小说改编的《少年巴比伦》,去年上映后,还获得了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电影提名,后来在日本,也入围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提名。
和《少年巴比伦》一样,“工厂”两个字是路内小说里挥之不去的意象。《慈悲》讲了一群苯酚厂里的工人。这家化工厂因生产苯酚和骨胶,会产生毒气,几乎三分之一的工人在退休后都会生癌症死亡。但小说里的人物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个,他们更在意的是触手可及的实际利益和人际关系,要补助、要奖金、要生存,明争暗斗,纠缠一生。而所有苦心盘算和经营的原始驱动力就是,活下去。健康、隐私、尊严……在活下去面前,都显得如此廉价,读着有种不寒而栗的非虚构般真实。
故事原型来自哪里?
很多是父亲的真实经历
《慈悲》并不是路内凭空捏造的一个世界。太多的素材和细节都来自他父亲的真实经历。
路内的爸爸以前是化工厂的工程师,年轻时在有毒气体车间待过,那个车间有营养补贴,工资比一般人高,干满年数可以提前5年退休,但许多人退休以后得了肝癌。路内的爸爸后来就转去了普通科室。路内从小跟着爸爸在化工厂长大,那里是城乡接合部,隔着一条土路,一边是庞大的新村里上万名工人和家属,一边是农田和农民。十几家工厂包围着这个新村,每天都能闻到污染气体的味道,操作间里的机器轰鸣,污水池中泡沫升腾,以至于多年之后他提笔写小说,写到这些场面时,内心毫无违和感。
这个“工人老爸”几乎是路内的“写作宝库”,之前他写的几部小说里都有父亲的影子,用路内的话说:“我爸的故事太丰富了,像撒盐一样撒在小说里”。
为什么会写《慈悲》?缘起就是路内老爸跟他讲的件事。2014年夏天,路内回老家。他爸突然说起,以前的那几个厂子都要拆了,被房产商拿去在上面盖房子。他叹口气:“住那儿的人很快会生癌的,那个厂的土往下挖二十米都是不能用的,买房子的人不知道以前那里是化工厂。”扯着扯着,就聊出了一大堆“工厂往事”。比如“拉补助”,这种情节在今天的公司小白领眼里是完全无法想象的,那时候国有企业里,谁家困难一点,可以向组织申请补助,一般也就是几块几十块钱。如何判定哪家困难呢?那就要看去拉补助的人的口才了。于是,每个月,车间工人就选一个口才好的代表去搞“演讲”,那场面跟大选一样。路内的老爸就是因为能说会道,成为当年工厂里的“拉补助”积极分子,但他自己没有申请过,全部都是帮别人。
真实的父亲是怎样的人?
年轻时像个花花公子
这些往事,在路内听来都是稀奇的,于是,他统统写进了《慈悲》里,那个为别人拉了一辈子补助,最后连自己的丧葬费都交不起的“师傅”,还有主人公水生,后来也接替师傅为工友继续拉活命的补助。
不过,路内解释:“他们的原型都不可能是我爸。他年轻时太像个花花公子了,跳舞、赌钱,一身少爷气。而我笔下的主人公隐忍而克制地生活着,性格上有巨大的反差。”路内在后记里回忆过他爸,上世纪90年代末,他爸因为恐惧下岗而提前退休,他妈在家已病退多年,家里困难得基本就要空了。他爸就亮出绝活去打麻将,一天的赌金就是菜金。神奇的是,每个黄昏,他妈在楼道口等,等来的几乎永远都是吹着口哨,从未让人失望的他爸。他们家就这样撑过了那段可怕的时光。
“我爸是个异类,大多数人当时都不可能这样心态潇洒地活着。”路内说,“那个时代很多人还是和小说里老实的‘水生’一样,以厂为家,活得小心翼翼。”
多知道一点
路内第一次发表小说已经34岁
路内的写作,开始于十几年前的论坛。那时路内是一个叫做“暗地病孩子”小说版的版主,当时他刚刚从苏州搬到上海不久。
在这之前,路内在老家苏州扎扎实实做了5年的工人,化工技校毕业,进入当地的一家糖精厂,做过钳工、操作工、电工等等,因此大家都叫他“工厂作家”。从小到大,工厂已成了他天然经验的一部分。
但实际上,路内从事最长的一个工作其实是广告人。他在“工人”和“作家”的身份之间曾经有12年的广告公司从业经历,一直从最底层的AE(客户执行)做到了创意总监和首席提案手。不过,这段经历总是被大家忽略,可能和他老写工厂却很少写都市白领有关。
和张悦然这些年少成名的作家不同,路内给人的感觉,仿佛是突然“横空出世”的。等到路内正儿八经开始创作小说,他已经33岁。那是2006年,他母亲突发脑梗去世,在那些睡不着的黑夜里,他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很快,第二部长篇《追随她的旅程》也写成了。2007年,两部小说分别发表在《收获》的本刊和增刊上。那一年,路内34岁,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名字,把所有人吓了一跳。
之后就一发不可收,路内在《人民文学》和《收获》上连发了6篇小说。这个数字,如果放在上世纪80年代,绝对是如日中天的作家。
如今,路内已经辞掉了所有工作,在家职业写作。他的一天大致是这样的:上午睡觉;下午处理些事务,等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晚上陪女儿玩耍,等她睡着了再写点东西。下一部小说他还是想写工厂,不过,这回写的是当下的工厂,打算写50万字,现在还只磨了个开头。
“不急,这个要慢慢写。”他也会偶尔“走穴”接一些编剧的话,比如他眼下正忙着自己的一个短篇《阿弟,你慢慢跑》,已经被买下版权,即将改编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