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李秀芳】长征始发之地——于都

2016年07月08日16:07 来源:上海作家网 作者:李秀芳 点击:

这次重走长征路我们第一批是从福建的才溪、古田,到江西的瑞金、于都、井冈山再到湖南长沙毛主席曾经“恰同学少年”的橘子洲头,最后由湖南岳阳返上海,历时十二天(自5月23至6月3日),一路行来处处皆有收获,但是感受最深的还是于都,之所以觉得于都于我有些特别,原因有二:一是于都给我的印象很好。我也不妨摘录一点5月28日日记所记:“从瑞金到于都大概有一个小时左右车程,上午9点出发,……随着接近于都,有村庄的地方田地、房屋开始严整,山坡上野花点点,到了于都市容整洁,路两旁树木葱茏,虽是县城,但感觉比瑞金市还要好,不但街道整洁宽敞,商店林立,而且市民着装也很时尚……。”这是当时的日记所记,尽管有些表面,但整体印象是不错的;以前只知长征而不知长征的出发地,也可能以前学过但是过后渺渺不存印象,在从瑞金去于都路上从导游口中知道于都是长征始发之地时心中便一直有个问题,为何是于都,而不是它地。所以自交通大巴驶进于都时起我便留意于都的市容市貌以及路上行人的神情气色,我们参观于都长征纪念馆时所留印象也深刻,当日日记写道:“参观了于都长征纪念馆,此资料馆内容挺丰富,讲解员尤其好,声音悦耳,讲解系统,重点细节相结合……”从此段文字可以知道当时参观长征纪念馆时我被讲解的内容吸引住了,当然得讲解员好的讲解所赐;二就是在参观长征纪念馆时讲解员的讲解内容:八万六千多人于1934年10月19日至27日从于都河(当时叫贡河)的八个渡口渡河开始了长征,到1935年10月在陕北会师时只剩大约六千人。这个数字一下击中了自己,我反复想着这两个数字八万六千多人到六千多人,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多少人埋骨荒野,而活下来的六千多人又经历了多少,如何发挥我的想象都是不能全部概括的。用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话说“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在上一段中我曾说心中有个问题就是长征的出发地为什么是于都而不是其它的地方,带着这个问题长征回来后我便抽空看了几本关于长征的书:《革命回忆录专辑——长征》、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到“江西地方偏远,赣南很多地区十分贫穷,当局很难把自己的一直强加到这块山峦起伏的土地上,这里没有公路(到三十年代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如此),只有山间小径,人民把东西背在背上,人和马、骡成单线尾随而行。山路太窄了,连大车都难以通过。于是,江西成了造反者的避难所。……全省充斥着文盲、疾病、贫穷和愚昧。”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江西实际情况,而地处赣南的于都位于福建、江西的交界,这里山高林密,当时国民党的势力还不能完全控制此地,再就是贫穷,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还写到:“贫困的赣南农民过着被奴役和被剥削的生活。地主出租土地收取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利息,借钱的利息是百分之三十……贫苦农民的债务越陷越深,根本五反还清。”这一地理位置和群众基础为苏区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这是于都成为长征始发地的广阔而深厚的背景。

我不妨再在摘录一些数字来看看赣南为长征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1933年长岗乡四百零七名青年中有三百二十名参加了红军,瑞金县1933年至1934年的一年里,有二万多人参军,近1934年5月一个月就有两千人参军。1933年至1934年间参军的人中,大多数人参加了长征。该县为革命牺牲的人达一万七千六百人,尚不包括被国民党报复残杀的大约五万人。而中央苏区的模范县兴国人口有二十四万,其中竟有八万人参加了红军,为革命捐躯的烈士达四万二千三百九十九人,中国没有一个县能与之相比,整个江西省阵亡人数为二十三万。我们这次从福建经江西到湖南,一路走来参观了纪念馆,拜祭烈士纪念碑,朝圣革命圣地,每一处都列出无数烈士牺牲的名录、数字,那些名字那些数字当时看过后来想想并未记住多少或者说根本没有记住,当岁月的的远去让真实变成数字变成文字,那种血与火的峥嵘成为了现在的历史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消失,那么面对着历史的无情我们如何从一种平面化的文字中认识那段岁月,感受当年的战争硝烟和无惧无畏的革命付出。一路走一路想,我无法将一个个数字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如我身边任何一个人时,而我看到的一个个数字,一个个烈士的名字在当年确曾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同今天的我们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日常,但却一个个在革命的路上消失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个数字和名字,最后我得出了一点认识,那就是虽然我们无法知道那些在革命道路上牺牲的每一个人的细节和生动之处,但是那些人的牺牲和付出凝结成了一种精神一种革命的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民族精神的源头之一,这种长征精神革命精神将随着我们的民族传承下去。

于都之行,导游曾带我们看了当时长征出发渡过的于都河,在这条河上于都人民自1934年10月19日至27日每天夜里架起八条浮桥帮红军渡河,有老人为了架浮桥把自己的寿材都捐献了出来。而在这之前的几天里,以于都为中心集合了周围闽西赣南周围苏区的红军八万多人,速度之快在今天通讯发达时也是令人惊叹的,可见当时红军的纪律和部队的整体情况。根据长征前的花名册上的数字1934年10月8日红军的实际人数八万六千八百五十九人,第一军团一万九千八百八十人,第三军团一万七千八百零五人,第五军团一万二千一百六十八人,第八军团一万零九百二十二人,第九军团一万一千五百三十八人。还有两个独立纵队,中央军事委员会纵队四千六百九十五人,以及被称为中央军委第二纵队的九千八百五十三人,以上总数不包括雇用的担架员。

八万多人集结于于都一个小县城里,用短短九夜的时间渡河踏上长征,仅从这一点就让我们叹服,那么多人的吃喝住在当时只有几万人的于都,每家每户都有红军入住,临时搭的木板床、稻草铺地做床……于都人民为红军尽其所能为倾其所有,可以想象当时于都人民对革命的认识与贡献,从10月8日红军集结到27日八万多人渡过于都河整整20天,没有告密没有退缩,于都和于都人民就这样为中国革命吹响了最嘹亮的号角。

走在于都河边,水流清澈,对岸青山绿树,紧靠河边的广场上有居民在散步,气定神闲,曾经的付出换来了今天的美好,在心里愿意看到更加繁荣的于都,就因为当年举城为长征所做出的一切。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