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作协动态

真实的载体,方可承载真实的力量——《萌芽》创刊六十周年座谈会举行

2016年07月13日11:14 来源:《萌芽》 作者:研究室 点击:

1956年在上海创刊的《萌芽》,是新中国的第一本青年文学刊物。如今这本立足上海,辐射全国,培育出几代作家的杂志已迈入自己的第六十个年头,但无论时代如何变换,创刊时的宗旨,却被一以贯之地继承了下来。《萌芽》首任主编哈华曾经在创刊词中解释了刊名之由来:萌芽,既代表新生,又是纪念和学习鲁迅先生在30年代主办《萌芽》杂志,“在文艺战线造就大群新战士”的精神。在为纪念一甲子风雨辉煌推出的七月号特刊上,杂志也重新刊登了巴金写于1981年复刊号卷首的寄语,网络时代让写作的门槛业已消失,但“有勇气,有良心,有才华,有责任感”,理应还是每个青年作家所努力的方向。而六十年以来,《萌芽》也一再向读者、作者证明了,当好“土壤”,一直是自己最擅长,也最坚持的事。相比看“风向”,看“行情”,《萌芽》始终相信文学本身的力量。

回顾六十年岁月,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精神的传承延续。《萌芽》创刊后,即受到全国广大读者的喜爱,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读者和作者中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但此后却历经波折,直到1981年才在上级领导,及各方的支持下重新复刊。重生后的《萌芽》不单很快又博得广大青年的喜爱,无数作家更是从这里起步,开始步上文坛,《萌芽》也因此被誉为“作家的摇篮”。可惜在八十年代末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文学热”突然遭遇挫折,大批文学杂志“关停并转”,为了生存甚至丢失了所追求的方向。但《萌芽》在主编曹阳的领导下,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依旧“不动如山”,以加倍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坚守一方净土。1995年,赵长天先生接手主编一职,一系列的新举措成功帮助《萌芽》再次“突围”:改版后的《萌芽》,更强调文学的普及和推广,更多着眼于青年人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的提高;1999年由《萌芽》杂志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一起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更堪称近代文坛的一桩大事。大赛首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理念,号召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有想象力和创造性,这在当时还是应试教育为主导的环境中仿如一声迟到已久的号角。因大赛涌现出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大批青年作者,形成的影响几乎无可估量。

时至今日,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和传统出版业江河日下的局面,《萌芽》同样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甚至反其道而行,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却无疑指向正确方向的道路。首先,在纸媒被普遍唱衰的年代,《萌芽》大胆改版,将页码由原本的80页增至112页,以“更文学的厚度”,来“承载更为真实的力量”。面对市场上“低龄化”、“碎片化”、“鸡汤化”大行其道的现象,《萌芽》将稿件质量与所针对的阅读群体进一步向上拓展,更强调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而另一方面,杂志社也开始尝试做一些文学活动,如携手台湾《联合文学》杂志发起的“两岸文学营”,和由编辑、作者深入校园的“文学讲座百校行”,前者集合两岸最优秀的专业导师,致力于通过交流与碰撞帮助新一代年轻作者成长,后者则更侧重于为在校同学详细解答关于“文学”与“写作”的种种问题。长期的经验也让我们发现,只有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才能在最源头呵护刚刚 “萌芽”的对于文学的兴趣。

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萌芽》没有随波逐流,反而掉转头维护传统,坚持文学性与严肃性,与其说是出于对纸张的留恋,不如说更是因为对文学本身的敬畏。与通常所谓文学刊物转型仅仅只是平台转换的认识不同,这其实更是一场智慧与愚昧、真实与虚假、胸怀天下与敝帚自珍间的战斗,而《萌芽》,也将继续兑现自己“不戴宝冠、不争荣宠、尽忠职守”的誓言。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