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作协动态

不近梨园,怎知京彩如许——市作协“人文巨鹿,月月讲坛”第4期

2016年07月22日10:35 来源:组织人事室 作者:组织人事室 点击:

从徽班进京到生旦净丑,从名角大师到四功五法,随着傅希如先生的娓娓道来,大家渐渐地对梨园那些事儿开始有了了解。7月18日下午, “第二十六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得者,红梅杯京剧大赛红梅大奖榜首,CCTV全国青年京剧电视大赛金奖,上海市文化新人,入选上海文学艺术奖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的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傅希如先生,作为市作协“人文巨鹿,月月讲坛”第4期的嘉宾受邀来到作协大厅,为作协干部职工上了一堂生动的京剧普及课。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自徽班进京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不是一种单一的剧种,它是由徽班的“二黄”和湖北的“西皮”,经几代艺术家的不断努力融合贯通而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具有多种流派的一种戏剧。它曾经历过辉煌的时期,也曾走入低谷,现在也如同其他一些艺术剧种面临着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的紧迫问题。在多数人眼中,高大上的京剧总带着那么一丝神秘感,但通过傅希如先生从徽班进京说到名家轶事,从给明星选角儿玩到挥鞭上马,深入浅出的讲解,画龙点睛的示范,笑点爆棚的互动,让在场的听众对京剧逐渐从陌生到了解,从不感冒到喜爱,特别是在讲座的提问环节,许多年轻人纷纷举手就自己的困惑提出疑问,希望从嘉宾那儿找到答案。尽管当天天气闷热难耐,讲座还吸引了不少作家会员专程赶来,其中还包括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作家。

讲座结束时,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马文运同志作了结束语,他说京剧是国粹,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和爱戴。文艺一家,艺术的产生往往需要坚实的文学做基础。他鼓励在座的广大机关干部更多地接受各类艺术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为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最后,马文运感谢傅希如先生的精彩报告,并对傅先生提出的希望做出了回应,作协将充分发挥影视戏剧专业委员会的作用,为包括京剧在内的戏剧影视提供更多更好的脚本,为繁荣上海的文艺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