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观察

寻找与投射:华亭诗群的意趣和探求

2016年07月27日15:53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杨斌华 点击:

《华亭诗选》(徐俊国主编,沈阳出版社2015年7月)甫一问世,即引起诗歌圈的瞩目。它表征着上海诗坛主要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茬年轻诗人的写作路径与水准。放眼远眺,有这样一些正处创作盛年的诗人的名字正不断闪耀在诗界的星空,譬如陈仓、徐俊国、古铜、张萌、漫尘、语伞、南鲁等等,他们的作品汇聚成一束游荡栖居于城市文明,深怀虔敬与渴求,不懈地缅想与冥思的精神之光。

我以为,诗群聚合是氤氲和提振诗歌生态的颇佳方式,古往今来概莫如此,即使在松江悠久的文化历史上,任何诗体词派意图鹤立文坛,引领风尚,自成一格,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依凭文人意气、思想话语的相互激荡,让诗意时光绵久不息地堆积成塔。也许正是因为诗人“一边浪迹天涯,一边坚守对白云的信仰”,他们的独酌与群饮、自白与冥想写就的都是一份“孤独之书”,而“每一个文字的凸显,都将被曙光填满”。

子薇的诗作善于从寻常事物的实体或生活实境中取材,感受纤敏冼练,语象错落有致。曾经有同好认为,“她的语言或倾泻而下,或汩汩涌出,随手便是盎然的诗意,又融合着哲思的语言世界,给人以强烈的在场感和幽妙的形而上意味。”即便不从女性视角和语调来加以评析,我同样以为她的诗不经意间喻示着城市文明群落中人的一种精神的寻找,一种悲悯的情怀,一种渴望心灵皈依的祈盼。

在既往对于复杂斑斓的当代诗群的诊问中,我曾经一直试图寻找某种相对于现代个性的顽强表现而言的特异的存在。我觉得,它既应该体现在诗歌形式感的变化上,显现出一种迥异于他人的独有的情绪特质和象征语义,又源自写作者内心经验及其价值观的深度蕴积。近年来诗坛的文化传达,表征着一种看似不无矛盾的悖论的现实:诗人的身体乐意寄居、游荡于传统日渐崩解、生命承受重负的喧嚣城市,心灵却时时依恋着难以返回的故乡,并以一种文化优渥者的姿态用文字记录并袒露不可复制的个人经验,似乎在为日益败落的家乡田园、故土命运振衰去蔽,用语的低调素朴倒是在一定程度上泄露出某种文化话语权力拥有者及叙述者的高蹈翩跹。这或许才是值得警惕和反思的现象。

在如此情境下,我们来阅读华亭诗群中张萌的作品,反而使人感受到一个精神找寻者的激越而清晰的内心跃动。张萌的诗行间仿佛布满着时光的碎片和生活的屐痕,他试图从自己由乡村至城市的记忆与现实的经验出发,“用歌声点燃生命/用歌声等待生命中最隆重的燃烧。燃烧—— /阳光下,你是一盏黑色的油灯/歌声里挤出火焰的灰烬 ” (《蝉声》),使简约而丰饶的诗意语象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的一种暗喻。在他内心深处,似乎存在着一种不断漂泊找寻的渴望。张萌的许多诗作充满着自然与生活的鲜活气息,仔细阅读,你更会捕捉与领悟到,对作为这个世界“盲孩子”的他而言,燃烧与光亮似乎始终是其情致表达中最强烈而明晰的颤音与符码。这无疑是他独具的,并在无意中形成的一种诗学层面的认识图式。张萌诗的景象及语态平和静好,又不乏一种内心的盎然和情志的飞扬,努力从个人的视角来凝神关注世界与整体的生存赎救之道。这应该是他的作品在华亭诗群中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与之相仿,漫尘的诗一如他的名字,也许同样可以说是一种归于尘俗的写作,散发着浓郁的民间生存的痕迹与气息,以及生命自然交织互动的融洽与生动。漫尘乐于表达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对人生的思索感悟,其作品无不显示出一种近乎自语的探求与皈依的渴望。对一个试图独标一格的诗人来说,在语言功底苦心凿造的背面,真正可能使之厚积薄发、成就佳构杰作的,是如何冲决精神与艺术视域的自我限囿,如何具备敏锐的生活洞察力和蹈厉飞翔的思想人格。而这对华亭诗群的年轻诗人而言,目前着实面临一种难以逾越的精神迷津和情感沼泽。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