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2016上海国际文学周

告别与重逢——《茧》新书分享会

2016年08月23日15:55 来源:上海国际文学周 作者:上海国际文学周 点击:

2016年8月18日,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一场关于“告别与重逢”的新书分享会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此次活动邀请了《茧》的作者张悦然,复旦大学副教授金理,小说家路内,评论家及教授毛尖和小说家走走到场,由走走主持,向读者介绍了一本出色的小说。

《茧》这本书,张悦然花费七年的时间写就,对于这场漫长的写作,张悦然说:“父亲以前讲过并写过的故事,好像忽然之间就来到了我的面前,变成了我在思考的一件事情,所以很想把它写出来,就好像是带着这个故事上路的感觉。”

在分享《茧》这本书的时候,走走这样评论小说中的配角说:“她这样一个弱者,但她是用她全部的爱化解了父辈的仇恨。她教会了那两个聪明人,那两个在社会上更成功的人,和解到底是什么,真正的爱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不问前路有没有可能,从现在开始把句号画完开始明天有没有可能。”

谈到《茧》精妙的结尾,毛尖老师结合了张爱玲的作品说:“这是一个蛮轻的结尾,可是这种轻和张爱玲那种‘把一炉香踢到脚边’又不一样,我觉得她在重和轻之间重新建立了一个维度,这个小说其实建构了一种大的历史格局。”

看完这本小说,路内表示:“事实上有一种小说家是设定留白的,是一种留白式的审美,他的很多空间是留给读者去想象的;那另外一种小说家是构建出了一个庞大的空间,是需要读者进入这个空间去寻找的,不需要读者去想象,而是需要读者用精细的观察力去体验这部小说边边角角的地方,我觉得《茧》就是后者的写法。”

说起书中主人公的心理转变,金理说:“主人公其实逐渐想明白了,其实这种极端的经验未必能打开通向智慧的大门,有的时候智慧意味着你跟自己的经验,尤其是极端的经验,要隔开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其实就是质疑和自我反思的一种力量。”

在现场五位嘉宾的交流和分享心得的过程中,在场的读者与听众都屏气凝神地专注倾听和体会。

在活动提问环节,热心读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真正遇到了生活当中残酷得不可扭转的事情时,我们这代人有什么信念往光明的地方去走?”张悦然给予了一个精彩而温暖的答案:“等待和坚持,我还是很相信机缘的。首先是要相信,其次便是等待。”

谈及“如何平衡真想和虚构”这一问题,张悦然告诉读者:“从我的角度来说,真实的边界就应该停止在这个地方,然后后面都应该在我的虚构中完成。我特别害怕把过多的真实的东西引入小说里以后失去虚构的权利,信奉真实的逻辑。”

在新书交流会结束后,嘉宾进行了一个场内的签售活动,读者有序地排着队,等待着与作家的交流与零距离接触。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