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徐锦江《愚园路上》:甜蜜的城市乡愁

2016年12月15日10:58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曹可凡、徐锦江、李天纲    

12月10日下午,徐锦江、李天纲、曹可凡三位嘉宾做客第155期思南读书会,围绕徐锦江新书《愚园路上》,从愚园路谈起,聊甜蜜的乡愁、聊城市的历史、聊人们的集体记忆。

愚园路是我的“下酒菜”

乡愁,不一定是“愁”,而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怀恋。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一些老建筑被拆除,建筑里面的人文故事也相继失传,令人痛心。所以,徐锦江从最熟悉的愚园路上开始,重温历史、还原历史。他谈到,“愚园路是我的‘下酒菜’,今天还原的是愚园路,上海还有很多的马路可以还原,如果大家都来做这个自愿的工作,可以把整个上海的历史文化原原本本地系统地还原出来,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徐锦江

曹可凡以自己居住的“锦园”为例,表示上海的每一条弄堂、每一条马路、每一幢楼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这些历史故事可以展开,上海的近代史会更加丰富。如徐锦江所说,“建筑是很冰冷的符号,如果没有故事的话,它就没有温情。注入了每个人的故事,建筑就有了温度,能够真正地成为有情怀的乡愁。”

曹可凡

在上海,一条条马路、弄堂、里居,或许就是人们的“乡愁”之所在。属于愚园路的“乡愁”是什么?李天纲说,愚园路建设、发展的高峰——上世纪20、30年代,正是上海的黄金时代。“那时上海房地产业非常发达,而且是往西扩展,从广东路、福州路、汉口路、九江路到南京路,再往西走到静安寺,南京路、静安寺路接上愚园路。这就是文脉,城市建造的走向。”后来,日军入侵,战火横飞,上海的西区因是租界,而受影响较小,愚园路之文脉就这样从上世纪20、30年代流淌到今天。“上海的故事是讲不完的,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在上海书写,那个年代的英雄志士豪杰文人都来了上海,把故事留在上海。”

愚园路是近代史的缩影

徐锦江评价,“如果折射整个中国,愚园路是非常合适的近代史缩影”。一条路由西至东,发生过许多引起革命性时代变化的“蝴蝶效应”事件。比如愚园里曾经成立以留美的容闳和留英的严复为正副会长的中国国会,实际组织者唐才常随后起事被杀,导致了改良派的分化,间接影响到辛亥革命的主张。徐锦江说,“愚园路的特点,是警权因分治而模糊。弄堂四通八达,人员五方杂处。”这条汇集黑道、红道、白道、灰道故事的马路,居住过陈独秀、瞿秋白、茅盾、李济深、黎锦晖、康有为、蔡元培等等各方人士。

李天纲

徐锦江和李天纲两位嘉宾相互补充,介绍了愚园路的来龙去脉。1845年清政府与英国领事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形成最早的租界,接着范围不断扩张。当时租界里造了跑马场,跑马场主人因为想赚房地产差价,就把租界里的跑马场卖掉,又去租界外开了一个更大的跑马场。为了遛马,拓了一条马道,这条道就是当时的静安寺路。“马路”的来源或许和遛马有些关系。太平天国时期,愚园路最初是一条军路,后划入租界。之后帝国主义通过非法的越界筑路,吸引了大量房产商,建造了高标准住宅。从新里弄堂到花园洋房,再到公寓楼,人口急剧增长。徐锦江说,“愚园路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脉,随便逛逛,随眼一望便是惊鸿一瞥”。

现场读者

集体记忆还原城市历史

在读者与嘉宾的互动中,三位嘉宾对城市历史的还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李天纲说,“读书会是‘药引子’,还原历史‘整副药’的配齐是大家一起做的”。 曹可凡表示,每一个人的历史都是很珍贵的,每个人个人史都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这个时代历史的一部分。在找寻历史的过程中,徐锦江谈到,钩沉历史主要靠三个“文”,一是文物(地面上的建筑),其次是文献(中外档案文史资料),第三是文化老人,他们是记忆的“活化石”。“每当我听到原来弄堂里的长者去世时,就感到痛心,因为他们很可能带走了一部历史。你是否了解自己楼上楼下老人的经历?是否了解你居住周边的历史?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知道我是谁,来自哪里,又将往何处去。”《愚园路上》是抛砖引玉,徐锦江希望不仅可以通过集体回忆还原愚园路的历史,包括把复兴路,包括整个上海的条条马路还原出来,最后能够构成一个大的体系的上海文化。

读者提问

现场:李伟长

撰稿:陈 思

摄影:迟 惠

   杜湘涛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