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萧萍《沐阳上学记》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7年04月01日12:33 来源:未知 作者:创联室 点击:

萧萍《沐阳上学记》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新媒体时代“爱的教育”亲子读本

转自中国作家网 

(日前,儿童文学作家萧萍《沐阳上学记》作品研讨会在中国作协会议室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致词,会议由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泉根教授主持)

儿童文学作家萧萍的《沐阳上学记》,自2016年6月出版以来,引发了儿童文学评论家关注,这是一部具有多媒体时代阅读特点的全新亲子共读之作,其中蕴含的亲子之爱,既是一部个人化的作品,也展现了这个时代千万个中国家庭共同面对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实。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也收获了无数个家庭的父母和孩子的心,多次获得浙江好书、中国广电新闻出版报榜单。由此书引发的非吼叫妈妈理念,也在萧萍教授的倡导下被关心家庭教育和亲子教育的人们所热议,多家媒体纷纷报道。

《沐阳上学记》一套作品共4本,经过7年不断修改、反复打磨,精心创作而成。该作品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规划,并获得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2016桂冠童书、2016年“中国好童书100佳”、“妈妈眼中的2016中国原创好童书”等荣誉。

《沐阳上学记》独特的个性化写作、多元的文体表达、深入追踪亲子教育和儿童成长的现实主义追求也引起儿童文学界的关注,2月27日,《沐阳上学记》研讨会在中国作协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高洪波先生为《沐阳上学记》题词“捡一地爱的鸡毛,凑一把诗的掸子”,作品之中饱含的浓厚的亲子之爱和诗意表达,“掸去教育灰尘、拭净人的心灵,是一部关注中国教育、中国家庭和关注现实的优秀作品”。

高洪波

与会评论家认为,《沐阳上学记》集童诗、儿童故事和教育手记于一体,堪称非虚构的母子心灵成长史。作品在多文体之间自然转换,兼具文学性、教育性的多元化文本,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具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特点。

金波

“我一拿到这部书,就开始翻看起来,一下子被它的独特新颖所打动”,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认为,“《沐阳上学记》表明了对童年的发现、诠释和叙述叙事,永无终结,儿童文学的奇妙就在这里”。萧萍教授在“ 追求完美,追求爱”的过程中的思考,让这部书变得十分丰富,它吸收话本的形式,有机结构三个板块,带着丰厚的生活积淀,“用深入的笔触呈现了中国式童年”,金波教授称《沐阳上学记》是一部具有文体追求的关注现实的成功创新之作。

聂震宁

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出版家聂震宁先生谈到,《沐阳上学记》“非常显示作家功力的现实性和共识性写作,又那么自然,不着痕迹,显示了作家的功力”。不仅仅适合孩子阅读,《沐阳上学记》揭示出了社会教育问题,也是文化问题,更是一部新媒体时代“爱的教育”诗篇,要为这样优秀的作品大力点赞,值得所有成年人和全民阅读,要让更多的人来阅读这部充满大义大爱的儿童文学作品。

张之路

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认为这部描述00后成长的孩子的作品,很有话题性,他们是“非典”年代出生孩子,里面所叙述成长的故事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其独特的当下性和纪实性让作品十分新鲜。它紧密结合当下的教育现实,十分鲜活,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十分可贵。

海飞

著名出版人海飞认为,《沐阳上学记》是本年度最有力量的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其中凝聚了坚持的力量、教育的力量、亲情的力量和创新的力量。

李朝全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表示,《沐阳上学记》被评为2016年度“大众最喜爱的50种图书”,这表明萧萍的作品很有读者缘。“这部作品是面对子女教育,尤其是男孩教育这个时代课题,十分有现实意义。作家将一个私人化的经验转化成公共经验,体现了自如的创作功力,她所追求的在小说与非虚构之间的文体,她所追求的艺术上的真实,非常成功。以前读到《爱的教育》十分感动,现在读到《沐阳上学记》这也是新时代的爱的教育。”

班马

儿童文学评论家班马也是最早提出《沐阳上学记》的“儿童新话本”创新性概念的专家,他深入分析了文学创新的精神和发展脉络,他认为,萧萍的《沐阳上学记》打开了一个创作新路,“是儿童文学作家进入新媒体时代,它可能是一个开篇之作。”并提出了由萧萍作品引发的“新教育观念”和“作家导演化“的全新创作理念。班马风趣的表示,“我虽然是一个写男孩子的作家,但写不过萧萍,她写的男孩子真是一级棒”。

梅子涵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对《沐阳上学记》的艺术品格和个性化创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像萧萍的这四本书,可以从艺术上面发现很多内容。萧萍她的具有性格的写作,强烈的主观性,都与众不同。她愿意用五年七年的时间,20年的时间或者是写一个她愿意写的东西。”梅子涵教授谈到《沐阳上学记》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太缺少这样个性化的创新之作,在《沐阳上学记》上可以看到,属于萧萍的邮票,我们把这个书放到一个信封里面,贴上邮票可以寄到萧萍的家门口,这种独特性至少今天没有第二个。”

徐德霞

“充满个性化的写作,令人是耳目一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徐德霞女士同时提出,“判断一个作品是从这两条线上来判断的,一个是文学界分量够不够,一个是对大众的影响好不好,能让读者得到什么。萧萍的《沐阳上学记》都做到了”。

儿童文学评论家汤锐从儿童文学作家的迭代和鲜明的作家特点指出,“萧萍的《沐阳上学记》超越了儿童校园小说前两个阶段,不是简单的道德示范,也不是纯粹的儿童反叛角色,她的作品是不走寻常路,具有鲜明的艺术品格和创作个性。作品中预设和运用了一种现场的“共读”功能,每个章节均包括三个版块——童诗现场、沐阳讲述、老妈日记,通过儿童视角、作家和家长视角,围绕各个教育主题展开立体的叙述,构成一个有着丰沛童年生活与强烈的儿童观照的立体阅读空间“。有评论家把这种创新形式称为“儿童新话本”,它反映了儿童原生态的生存状态,是真真实实的“教育现场”,在儿童社会学方面也颇具研究价值。

汤锐

“我觉得它一定是一个亲子共读的版本,让所有为人父母的读者可以找到感同身受的东西,所以这套书必定引来两方面读者的关注,我相信一定是亲子共读的效果,某种意义上是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萧萍为当代都市儿童校园小说提供了第三种模式。”

陈晖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晖教授指出,《沐阳上学记》具有三个特性,多元化的文本样式和一个先进的儿童观。她指出《沐阳上学记》具有当代性、当下性和真实性,凸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特色,在文体上诗与故事、抒情与叙事、两代人的叙事视角、多媒体时代的互文互诘,让作品极具质感和张力,这都是源于萧萍作品呈现出来的先进的儿童观,包括平等、尊重、理解,鼓励自己成长的现代教育观。

刘颋

《文艺报》文学评论部主任刘颋认为,《沐阳上学记》三个声腔三个声调达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分别达成了写作的意义,有力的表现了主题的丰富性。这个丰富的时代的文本表达应该有其匹配的形式,《沐阳上学记》真正体现出了儿童文学的现代性,可谓是应声而出,其中充满了爱和真诚,这是一个作家最令人心生敬意之处。

纳杨

中国作协创研部纳杨谈到“萧萍的写作方式,这也是我们现在一直在提倡的,作家要深入生活的典范。深入生活,深入儿童的生活现场,深入儿童的心灵”。中国作协研究员王清辉女士和聂梦女士也都做了专题发言,她们对于《沐阳上学记》里面的中国儿童故事和不忘初心的写作姿态,表示欣喜的相逢之感。

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谈到《沐阳上学记》出版之初的设想,包括疑虑,担心这样独特的多元文本样式会在市场上无法获得大众的认可,但在作家萧萍的沉下心的慢慢写作过程中,出版社也体会到作家萧萍教授的真诚和功力,他提到“一部用六到七年的时间来创作,用一到两年的时间来修改的书稿,作家萧萍的用心和功力是值得我们等待的。她的作品立足中国现实土壤,直面社会现实;用诗意的语言来消解眼前的苟且,为中国家庭的亲子教育和儿童本位奉献了一部全新的作品,更是为新媒体时代的儿童文学和语言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作为一个社会阅读者,我们出版社更是有社会责任和担当,去出版这部优秀的作品让更多人获益。”

萧萍

萧萍教授表示这部作品是献给儿童文学的,也是献给儿童的,更是献给儿童文学前辈的一个敬意之作,她希望从儿童自身出发、从中国家庭出发,从中国的教育现实出发,写下这个属于自己的作品,也写下这个时代的文字,让儿童的初心和诗意的光芒照耀前行的文学之路,告诉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触手可及的身边一样蕴藏着宝藏。

王泉根

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泉根教授主持,他认为“萧萍作为上海儿童文学作家,也是我们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富有个性的代表性的人物。可以这样说,我们对萧萍和她的作品做了一个探讨,也是我们深入理解上海儿童文学,深入理解我们第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人文情怀,和他们的艺术创新。萧萍作品后面引发的问题和价值意义,涉及我们中国儿童教育,中国式儿童成长现象,儿童文学文体的创新问题,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和担当问题,我们的儿童文学理论如何适合于今天丰富的创作变革现象”。

会后合影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