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深情关注三十年,叶辛写出《古今海龙屯》

2017年05月16日13:50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出生于1949年的著名作家叶辛,1969年在贵州插队落户,作为知青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一直用手中的笔记录着知青一代人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关注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甜酸苦辣,创作出了《孽债》《家教》《蹉跎岁月》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根据他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特别是《孽债》系列更是家喻户晓。

叶辛的新作《古今海龙屯》,由一只拍卖会上的青花釉里红水梅瓷瓶为引子,以现代、明代以及当代为时间主线,通过上海知青与贵州海龙屯杨氏土司后人的爱情故事,写出了一个家族的秘辛史事,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1600年明朝“平播之战”的历史,揭示了中国西南地区封建时期丰富、深广的土司文化。

从左至右为李伟长、叶辛、毛时安、王伟

5月6日,思南读书会为此做了一期特别活动,邀请了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叶辛,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和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三位嘉宾,对这本新作展开文学对谈,青年评论家李伟长担任主持。

出席活动的嘉宾有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贵州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陈梓泽,上海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马文运,上海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孙甘露,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聂伟,以及薛舒、滕肖澜、姚鄂梅、李志华、张定浩、黄德海、王若虚、君天、王萌萌、吴清缘、三三、王辉城等一批上海小说家、青年评论家和青年作家。

胡劲军副部长在讲话中,肯定了叶辛的文学创作成就,对他四十年来笔耕不辍的创作生涯表达了敬意。叶辛的创作来源于他的生活积累,来源于他对百姓生活的观察与感悟,来源于他对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注。叶辛的创作态度就是自觉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写出了老百姓的所思、所念和所想。

胡劲军副部长还介绍了上海与贵州的历史渊源和当前上海对口帮扶遵义的情况,叶辛的新作《古今海龙屯》体现了两座城市之间默契的合作与深厚的友谊。

胡劲军

谈到今年三月初赴贵州参加《古今海龙屯》的首发仪式,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的体会颇为深刻。他说:“发布会盛况空前,可见这部作品受到了贵州方方面面的关注与期待,并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王伟对于这部作品的文学表达方式非常赞赏,他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多元结构的作品,有现实,有历史,贯穿古今,叶辛用自己擅长的知青故事题材,结合当地文化、社会传统,历史史实,编织了一个非常美的故事。

作为一名曾经的资深新闻媒体人,王伟在写作方面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有一些很难写就的革命历史题材,能否借鉴诸如此类的表达方式,去反映当下生活,去挖掘一个城市的文明、文化、文脉。如何用恰当的文学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关键。

王伟

作为上海文艺评论界的资深评论家,毛时安表示长期关注叶辛的小说。他认为,《古今海龙屯》开创了后知青小说的新旅程。在小说写作发展多元化的今天,毛时安对于叶辛传统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认可:“叶辛的小说紧紧扣住人物的命运不放,注重人物命运的悬念。如何把这个悬念保持相当的长度,使读者产生强大的阅读欲望。”

毛时安还总结了叶辛小说的特点:关注现实,与生活紧密相连;善于讲故事,故事有悬念;对爱的理解和追求,有非常好的对现实题材的超越;语言简洁,节奏推进快。

毛时安

叶辛则表示,“贵州不仅仅有红色文化,还有2015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海龙屯土司文化。” 他曾在贵州扎根二十余年,言谈中不时流露出的贵州口音,可见他对第二故乡的深厚情感。

小说把海龙屯的历史与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体现贵州独具风情的风土民俗,并站在现实的角度去理解贵州乡土文化,同时让明朝“平播之战”这一历史文脉穿插其中,努力使作品成为让专家和大众认可的现实题材小说。

叶辛

在叶辛看来,写作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对丰富的历史材料和生活经验要有取舍之心,更不能胡编乱造,前提是要尊重史实,尊重生活。

叶辛四十余年的文坛创作基于现实生活的积累,也来自对日常生活的感悟,更源于他对祖国发展和社会进步饱含的深情。叶辛扎实的创作态度,使他不断汲取创作养分,描绘国家宏图,紧跟时代节奏,道出百姓心声,才能引发读者共鸣和社会关注。

现场读者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特别活动

现场:王若虚

撰稿:岑  玥

摄影:隋  文

       王若虚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