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2017上海国际文学周

文学对谈:克莱夫·詹姆斯的文艺世界

2017年08月18日23:29 来源:上海国际文学周 作者:文字 / 孟嘉杰 摄影 点击:

8月17日15:30,《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编辑托比·利希蒂希、复旦大学外文系副教授丁骏做客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一楼,就“克莱夫·詹姆斯的文艺世界”展开对谈。对谈由文学编辑陈以侃主持。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克莱夫·詹姆斯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因为这位作家的书实际上尚未进入中文世界,他的第一套作品集在明年才能与读者见面。托比·利希蒂希对克莱夫·詹姆斯赞誉有加。他认为克莱夫·詹姆斯不只是一个“个体”,他更像一群有智慧的人的集合。克莱夫·詹姆斯是一个小说家、诗人,同时又是英国最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在上世纪80年代,他主持了许多了电视节目。许多民众并不知道他是个重要的文化人物。托比·利希蒂希向读者介绍,克莱夫·詹姆斯实际上是个澳大利亚人,但他已经成为了英国文化的一部分。

(图左起: 丁雄飞 托比·利希蒂希 丁骏 陈以侃)

作为克莱夫·詹姆斯作品集的译者,丁骏表示自己翻译得很轻松——并非因为克莱夫的作品没有难度,而是因为它们比较通俗有趣。这实际上是一本文化类的杂文集,集子内各篇文章按字母顺序排列。整本集子主要针对20世纪的名人,不同于一个资料网站,克莱夫始终站在他自己的立场对人物进行评价,更多时候他实际上是借由某个人物谈论某种现象。这种“人文主义”精神贯穿于整本文集中,使其更具整体感。克莱夫明白自己作品面对的读者是普罗大众,他本人也反感将文化变得艰涩难懂。

托比·利希蒂希也认为克莱夫文章中蕴含的趣味性让人印象深刻。克莱夫非常注重文字的节奏。他希望用节奏传递意蕴。在他心中,诗和随笔非常相似,两种文体在行进上都少有限制。克莱夫的散文里始终会穿插着各种金句。他的比喻十分巧妙,展现了他运用意象的非凡能力。

主持人陈以侃介绍道,在英国有人因为克莱夫的主持人身份质疑他的诗歌创作。但克莱夫认为,他参与电视节目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自己的诗歌。他本人更在意自己的诗人身份,而“高雅”和“低俗”是他写作中不断对抗的主题。克莱夫反对艰涩的文字,同样也反对愚弄读者。文化的多样性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呈现。

托比·利希蒂希提到克莱夫极具语言天赋,并同大家分享了克莱夫翻译《神曲》的故事。克莱夫在2011年被医生诊断只剩下6个月的生命。死亡的压力促使他尽快完成这本鸿篇巨制。他的妻子是全球研究但丁最好的学者,但据托比所知,克莱夫的妻子并未参与翻译工作。英国学者认为,克莱夫的翻译让但丁变得更具可读性。

本场活动在读者提问中结束。读者通过提问对克莱夫·詹姆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托比·利希蒂希也从英国给读者带来了惊喜礼物。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