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2017上海国际文学周

文学对谈:花街·王城·耶路撒冷

2017年08月21日09:32 来源: 上海国际文学周 作者:文字 / 龚空觉 摄影 点击:

8月19日下午3点,著名作家徐则臣与文学评论家杨庆祥、李伟长做客建投书局。以“花街·王城·耶路撒冷——徐则臣小说中的精神地标”为主题进行对谈,与读者分享他们对小说中意象描写的理解。花街、王城和耶路撒冷这三个地点作为徐则臣小说中的切入口,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图左起:李伟长 徐则臣 杨庆祥)

■ 花街:是故乡,也是童年

对读者而言,王城与耶路撒冷从地理上较为熟悉,而花街也是一条真实存在的街道。花街上只有一二十户人家,铺着石板路,修鞋的、卖鱼的、卖豆腐的等生活景象罗列在街上。当徐则臣将故事搬到了这条街上,这条街就开始延伸,随着时间不断推移,花街成了无限的延长。

花街对于徐则臣而言既是写作的起始点,也是穿插在其作品中的故事线,“花街是我空间意义上的童年,而童年成就了一个人的世界观。”

杨庆祥在谈及童年时表示,很多作家都会从童年的体会来写世界,童年和故乡是一种精神力量,让人免于忧愁、免于恐惧。

■ 王城:关于城市生活

若从故乡的角度去理解“花街”,“北京”则是年轻人从“花街”出来、奋斗漂泊的地方,两个地方交织对峙,是小说中的基本元素。徐则臣在北京待了十五年,“王城”代表了他离开故乡以后对世界的认识。他认为一个人如何看待城市、如何面对城市、人与城市的关系和命运,这些问题是作家在描写城市生活的思考点,写作者要探索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这座城市会有什么样的可能性。

杨庆祥认为是北京是创意的聚集地,有创业公司、北漂一族、青年学生。他说:“我喜欢大城市,在这里没有人知晓你,可以享受孤独的自由。就像题目的'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杨庆祥认为徐则臣记录的是处于流动中的北京,我们虽然生活在北京上海,但我实际上看不见城市本身,我们只能看见自己。”

■ 耶路撒冷:“到世界去”

在这部被誉为“70后群体的小史诗”的《耶路撒冷》中,除了花街和北京,又多了一个“耶路撒冷”,它是人们在精神上的一个空间。对徐则臣而言,“耶路撒冷”是一个逐渐从故乡往外走、逐渐到世界去的“代名词”。

“到世界去”是从小就根植于徐则臣心中的想法,他说:“过去,我觉得世界是好于故乡的,世界也大于故乡,而现在我四十岁了,却养成了每年回老家的习惯,在老家的镇上我反而觉得整个人是放松的,这或许就是苏轼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自此我也不再将故乡和世界对立起来了。”

对于城市描写的写作,李伟长表示:“描写城市有两个角度,一是局内人,二是局外人。徐则臣在打量北京这座城市时,先从外部进去,再从内部熟悉,最后把眼光打开。”

对此,杨庆祥也认为一个作家不仅要写,还要走,这样才能造就伟大的作品。每个人都要寻找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寻找信仰和救赎,安定和从容。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人的命运就是流离失所”。杨庆祥对此解释道:“故乡的变化速度已经远超过我们的心理预期。所以我们要用写作来把这样的体验记录下来,以治愈自己、以安慰他人,这就是写作的重要性。”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