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张翎:活着是一种高贵

2019年04月24日17:18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左二起为张翎、陈思和

8月12日晚上,海外华文作家张翎携其新作长篇小说《劳燕》做客思南文学之家,与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展开文学对谈,共同聚焦《劳燕》散发的“战争硝烟里的人性亮光”。

  “战争不能让女性走开”

《劳燕》讲述了一个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中美特种技术训练营里的故事。小说塑造了三位男主人公——牧师比利、美国大兵伊恩和中国军人刘兆虎,他们都在战争中与女主角阿燕产生了感情纠葛。然而在谈及创作动机时,张翎解释道,战争在小说中只是一个背景,她真正想探讨的是“人被灾难逼到角落的时候,人性迸发的能量”,“战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战争的后遗症却可能延续一生”。

张翎

 对于灾难与创伤的关注与张翎听力康复师的职业密切相关,“我见到的病人中有一部分是从战场上退役的老兵,这些受到战争创伤的人永远回不到自己的生活轨道,所以我要写一写灾难带给人的心灵创伤。”在《劳燕》的真实发生地玉湖,张翎采访了几位当年训练营的老兵,相隔多年不见的老人们谈到了当年的一个姑娘。张翎从这次采访中获得了灵感:“战争没有办法让女人走开,女人住在男人的心里,所以我要写女人”,而阿燕正是“无数女人的一个综合体”。

陈思和对阿燕这个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阿燕受尽屈辱、历经坎坷后重建生命,变被动为主动的个性,是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命运的缩影”,因此《劳燕》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关于中国命运的故事”。陈思和指出,三位男主角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文化和美国文化,而阿燕“在经历了三种不同文化之后,没有依附于任何一种文化,反而自己变成了强者,在苦难的环境中扎下根来”。

陈思和

 活着是一种高贵

阿燕的勇敢不同于传统观念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在张翎看来,“她就是泥土,任何人可以在上面踩上一脚,可是春天来了,一场雨下来又可以立刻生长植物”。陈思和表示,“阿燕个性中有一种特别旺盛的生命力,为了维护生命她什么都敢做。她把这个社会一切的条条框框都抛弃了,只有一个赤裸裸的人才能坚强地活下来”。

 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张翎的作品中是一脉相承的。从《金山》到《余震》,再到《阵痛》,张翎笔下的女性都是独立而充满生命力的。张翎阐述道:“最近几年小说里我的女性人物几乎是同一个脉络,如果要有一个关键词,我觉得就是生命力,这种旺盛的生命力是任何天灾人祸都无法摧毁的。”对于阿燕来说,这种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力量,正如张翎所说,“活着是一种高贵,她的出发点是让自己在艰难的环境中活着,在过程中又救助了他人,客观上起到了利他的效果,这是一种更接地气的高贵。”

 陈思和进一步分析,阿燕在小说中经历了两次精神升华,第一次是她告诉大家自己曾被日本人强暴过并号召大家一起去打日本人的时候,第二次是她化解了心中仇恨,为误会过自己、后来牺牲的战士缝补尸体的时候。陈思和强调,通过这两次精神升华,“阿燕从人的角度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展示了出来”。

 

现场读者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196通讯

现场:王若虚

      陈  思

撰稿:赵  希

摄影:迟  惠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