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8日14:16 来源:文汇报 作者:许旸 点击: 次
秋日的上海,将迎来世界多地的诗人——记者今天获悉,第二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即将于10月7日在沪开幕。刚过完87岁生日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将获颁诗歌节首次设立的“金玉兰”诗歌大奖。
“阿多尼斯对阿拉伯诗歌的影响,可以与庞德或艾略特对于英语诗歌的影响相提并论。他提出的一系列诗学见解,为阿拉伯新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是阿拉伯诗歌现代化最积极的倡导者。阿多尼斯的诗超越阿拉伯的时空,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俯瞰人生万象。他的诗歌创作,是当代世界诗歌的一个高峰。”本届金玉兰诗歌大奖评委会的评价,可一窥阿多尼斯诗歌编织而成的斑斓图景。
除了阿多尼斯,受邀参加第二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的诗人,能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艾略特诗歌奖得主大卫·哈森、日本诗人高桥睦郎、斯洛文尼亚诗人阿莱士·施蒂格、世界数码文学和电脑诗歌的开创性诗人凯喆安、荷兰诗歌节主席巴斯·夸克曼、爱尔兰诗人帕特里克·考特,还有诗人吉狄马加、舒婷、杨炼、郑愁予(中国台湾地区)、颜艾琳(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张烨、张如凌、田原、吴思敬、姜涛等。
据悉,10月7日至11日上海国际诗歌节期间,中外诗人将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包括诗歌论坛、朗诵会、翻译工作坊以及阿多尼斯画展等。10月10日晚黄浦江“翡翠公主号”游船上将举办“不夜上海·诗歌之光”——“金玉兰”诗歌大奖颁奖仪式暨诗歌晚会,诗句与夜色将交织出怎样一番美景,令人期待。
世界和人心的多姿,流淌在中外诗句里
“因为诗歌,世界变得很小,天涯海角的距离,无法阻隔诗人的相聚。诗人们相聚在上海,是诗的召唤,是友谊的邀约。”作家、《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诗歌,世界变得很大,而其中每一位诗人的诗作,都能展示一个与众不同的天地,“宇宙和人间的万千气象,心灵中隐藏萌动的无数秘密,被诗人们用不同文字构筑成变幻无穷的奇妙诗句,将在上海的天空飞扬。”
诗歌意味着什么?诗人们的答案正蕴藏在诗句里。阿多尼斯曾在《诗之初》中说:“你最美的事,是动摇天地”,“你最美的事,是成为辩词/被光明和黑暗引以为据”,“你最美的事,是成为目标/成为分水岭/区分沉默和话语”,诗中的玄机,让人在一唱三叹中沉思不已。
近年来,阿多尼斯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他迄今共创作了50余部作品,屡获各种国际文学大奖,1997年法国政府授予阿多尼斯文学艺术勋章。阿多尼斯诗选《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中译本曾在2009年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今年4月列入“经典诗歌译丛”精装再版,几年间累计售出10万余册。
当诗人们相逢上海,又将激发出怎样的灵感?“世界各地的诗人,用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语法,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象,创造出形态迥然相异的诗歌,而诗中潜藏的秘密,蕴含的情感,散发的气息,是如此丰富而神秘。”赵丽宏如是感慨。
诗人旅行在世界上,但因为有诗,诗人可以寻找自己的血脉。高桥睦郎《旅行的血》中有这样的诗句:“我们的来由古老/古老得看不到源头/我们紧紧相抱/悄声地,在时光的皮肤下/接连不断地流自幽暗的河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旅途中/在旅途凉爽的树荫下”。
大卫·哈森在诗中揭示着人生的秘密:“秘密人生里仅名字相同/那儿对的房子在错的街上,那儿咖啡馆/挤满和他们貌似不同的人,那儿声音/含混断裂。在像素化的世界里,他们触摸着走”。
吉狄马加道出了诗人心中的一种永恒:“在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每天的日出和日落都如同从前,/只是日落的辉煌,比日出的/绚丽更令人悲伤和叹息!/遥远的星群仍在向我们示意,/大海上的帆影失而复得”。
上海国际诗歌节,继续证明着诗歌和这座城市水乳交融的渊源
去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曾举办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形式,让国内外知名诗人和上海大众互动参与,反响颇佳,产生了持续的连锁效应,也展示出上海和中国的文化活力。
今年恰逢中文新诗的百岁华诞,第二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如约而至。“曾经有人说,上海不是一座产生诗歌的城市,上海是小说,是散文,是舞台戏剧,上海和诗格格不入。这样的谬论,早已被诗人们实践否定。”在赵丽宏看来,新诗在中国100年的历史,也是上海产生新诗100年的历史。百年来,无数诗人在这里生活、观察、体验,在这里寻找到诗意,并把它们凝固成文字,成为中国新诗发展的缩影。
他写过一段相当诗意的话:上海是古老的城市,也是年轻的城市,她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数千年前,但她被世界关注,也就是近代的事情。上海是中国和世界交汇交融的自由的港口,一个舞台,一个让人产生无穷联想的现代现代都市。上海的大街小巷,犹如图书馆藏书库中幽长曲折的走道,路边的建筑,恰似典籍琳琅的书柜,书柜里那些闭锁的书本,正在被诗人们一本一本打开,用自己的诗歌大声阅读,世界听见了从黄浦江畔飞扬起的美妙诗情。而上海国际诗歌节,正是在继续证明着诗歌和这座城市水乳交融的渊源。
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指导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