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读书那么好的事:乐读·新读·雅读

2019年04月24日17:24 来源:未知 作者:上海作家网 点击:

从左至右为李伟长、张定浩、张新颖、黄德海、吴越

9月16日,正值思南读书会第200期,在这个“漫长的瞬间”, 以“读书这么好的事”为主题对思南读书会来讲既是一个最大的褒奖,也是一个最温柔的交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带着他的书《读书这么好的事》与《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收获》编辑吴越共同做客第200期思南读书会,由青年评论家李伟长主持,共同分享“读书”这件好事。

读书是轻松愉快的过程

张新颖写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要完成一个“人文知识读本”系列丛书的任务,他从受众和自身出发,觉得这既是一件“益事”,又是一件“乐事”:“关于人文知识的构建,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大家最容易实践的方式就是读书。”于是他秉持一种与朋友分享的心态来完成这本书,因为没有包袱,所以轻松愉快。他认为人和人之间存在无形的交流,这便是“以书会友”——“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体验,发生在文本之外,带有某些神秘性,却也是最切实的。”

张新颖

想读书,处处皆是书,“读书是件好事”不仅在于它能给我们带来愉悦体验,更在于它的“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不是这么好获得,所以显得弥足珍贵,正如张新颖所言:“书是一个文明的象征和文明的符号,但人类在进步的同时总有毁掉这种文明的冲动。”就在这种张力之中,我们若幸得一隅,便觉出其中的“好”来,吴越不禁感慨:“在时代洪流中有那么一个安定和古往今来的交谈,真是一件特别好的事”。

张新颖的随笔虽是随心而作,随的却是虔诚、严谨之心,他留给自己和读者更多的是一种“情之所至,不吐不快”的感悟:“对我来说那些很珍贵美好的东西,我不舍得把它写到论文里,不愿意用研究的套路和八股让它变味”。张定浩表示再次翻看这本书后,觉察到张新颖隐藏了丰润才情而选择了一种寻常家语来谈读书:“这本书中处处可以见到他洗净铅华的努力,要把自己的生命体会诚实地传递出来。”

张定浩

常读常新的“小书”

张新颖作文、为人如其名,总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张定浩在读这本“小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贯穿于书与人之间“纯粹而丰盛的朴素”,这是一种犹如清风拂面,拭去尘埃般的轻松与惬意,书中流出的气息鲜活成风,契合着张新颖《风吹小集》中的自剖——“风吹到旷野和字的笔画之间。”

李伟长认为张新颖善于“用旧如新,生出新的意思”,如《随笔集》里的几处标题,虽取自他山之玉,却求心得新,撷取了如胡适的诗:“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穆旦的诗“我们静静拥抱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等,在诗意间生发出新的意象与解读,充满现代性和清新的意味,透出了“自耘一方土”的散淡气质以及包蕴在冲淡之中的热忱。

李伟长

基于此,吴越谈到了张新颖的趣味和时尚感,坦言在几次采访张新颖的过程中都对他有新的认识,他对当下的流行文化,甚至是泛文化都是有所关注的:“张新颖发的文章很有看点,谈流行歌曲,谈流行词,谈得又漂亮,又有趣。”

黄德海对张新颖的其人其作亦读亦听,认为看书如交流,读书亦“听话”,“听”到让自己或亢奋刺激或宁静祥和或心有戚戚焉的话,就如遇见一个新的自己,心会沉淀,变辽阔,许多的杂念和误解将被涤荡得坦然释怀。

黄德海

从自信到自掘——读书与写书

黄德海认为张新颖的书很耐读,很好读,他领略书中的滋味,更钦佩作者的自信:“这个过程既显示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敏锐度和洞察力,更显出他在卓越的人中间扒开一个缝看出一点自信。”他回忆听张新颖讲胡适新诗后只觉张新颖“有一种骄傲的认真包涵在自信的谦虚里面”,仿佛看到张新颖拿把吉他兀自弹唱,无需互动,却在理性与感性的神交之中锻造了“作者-作品-读者”间流动的气息。

吴越谈及受教于张新颖的学生回忆与体验,对张新颖“留白”的教育方法大加赞赏,她认为这既是张新颖的授课风格,也是张新颖的人格魅力所在,一是自信的谦虚,二是笃定的诚恳,三是耐人寻味的幽默:“他没有花招,不会夸夸其谈,但是他把你引入到一个你无法企及的境界之后,把你留在哪里。”这种恰到好处的引导弥合了理性阐释和自我想象的缝隙。

吴越

张新颖幽默回应:“我上课喜欢讲到讲不下去,写作喜欢写到捉襟见肘。我不会把自己放在一个安全的、保险的领域。”他坦言写作的过程就是自己与自己对话并发现不足的过程,他喜欢在这种不满足间寻求一种张力:“真正的好书在等待着你成长,你每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它都会向你敞开新的智慧空间。”就是这种精益求进、砥砺前行的创作态度让他在触摸自己的边界中不断自省与自掘。

现场读者

黄德海由此联想到威廉·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也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推翻和修改中成稿,这些看似走到荒原末路的“尸横遍野的技术残骸”其实最能催生出绝美的奇花。

这是一种进步的姿态,也是一种自信的表征,李伟长表示非常赞同,跳出写作的领域,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人会将自己固守在一个安全舒适的区域,不愿意去打破这种安全惯性,因此只要敢于去尝试别的可能的人都是值得敬重的。

嘉宾为读者签名

现场:李伟长

撰稿:巫小妤

摄影:迟  惠

      杜湘涛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