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怀念纸媒时代,因为我们留恋温和敦厚的生活

2019年04月24日17:29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汪涌豪、陈保平、胡晓明

当新媒体时代的大潮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快速而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所思所想,渐行渐远的是从前手执书卷的纸媒时代。沪上资深媒体人陈保平带着他的新书《读读书 看看片 聊聊天》走进思南读书会第207期的活动现场,与两位著名学者胡晓明和汪涌豪一起畅聊纸媒时代的阅读与人。

身处现在,我们怀念过去

陈保平有近三十年的时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他坦言道“从自己的生命经历来看,读书到工作基本是处于纯粹的纸媒时代之中。大多数闲暇时间都是通过读书、看片、聊天度过的。”陈保平在新书中所记录的也是过去闲暇时光中所写的随笔与感悟,一笔一划都记录着自己最真挚的所思所想。

陈保平

然而时代正在迅速的变迁,互联网的兴起带动着媒体的转型,与此同时人们接受新知的载体已悄然改变。汪涌豪敏锐地感知到了新时代所带给人们的巨大影响。他直言:“互联网只是表层上增进人与人的联系,实质上是增加人与人的隔阂。”在汪涌豪看来,不仅人际交往的方式有所改变,并且造成网络传播中很多信息不对称的资讯的泛滥。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图书馆馆长,胡晓明更细致地体察出了时代变迁对于人们阅读行为的变化的影响。他说道,由于图书馆网上数据库的完善,近年来人们去往图书馆的频率明显减少,更多偏向网络数据的调取。“我们完全被淹没在了信息洪流的时代。”胡晓明这样总结道人们的当下体验。

谈到新媒体对于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三人表达了共同的担忧与焦虑。陈保平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现在人们的时间过多的被新媒体所占用、切割。“移动媒体更多的是一种浏览,不像看书的时候那么专注。”陈保平看到了当下人们带有一丝浮躁,从而很难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胡晓明则体味到了新媒体时代人们精神内涵的缺失。“在中国古代印刷术之前的时代,古人靠着自己的知识和积累与大自然形成生动的联系。”胡晓明非常遗憾地指出,现代人拒绝直接阅读自然而是通过科技的载体进行有隔阂的认知,从而古人所熟知的草木虫鱼世界正是现代人知识的匮乏所在。汪涌豪引用叔本华所言“一个人独处才能成为自己”,从而呼吁人们要有审视生活的眼光,在科技发达的网络时代要格外注重内在精神生活的建设。

胡晓明

 纸媒时代的文人气质

胡晓明十分欣赏陈保平所具有的儒雅“报人”气质,并肯定了陈保平历经多年辛勤耕耘出的具有书香意味的海派文化媒体阵地。胡晓明说道:“一位报人就是一位杂家”,并以“报人若遇到生人,能畅谈两小时”为喻,赞扬报人所具有超乎寻常的真知与博识。

胡晓明的话语也勾连起了陈保平过去的“报人”的追忆。“在过去我们没有微信、QQ的时候,朋友的聊天一定是大家聚集在一个场合面对面的交谈。晚报在下午出版后,大家就下班了。老报人就去茶馆店倾听百姓的民声,并与友人交换真知灼见,由此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中汲取灵感,第二天就能写出文章。”

“我不属于这个世界,我希望退回到纸媒时代。”汪涌豪坦率地表明了自己在当下时代的立场。借用王尔德所言“将来有机器人代替人类枯燥的工作,人类便可以解放出来,从事富有创造性的美妙工作。”

汪涌豪

汪涌豪敏锐地观察到了当下人们的生存困境,自媒体时代的人们缺乏对深度价值意义的追寻,反而被无限泛滥的所谓“百科知识”所裹挟,现代人因此便普遍患有了失读症,无法进行静心地阅读。他表示,陈保平的书籍带给他良好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是一种与内心的深度交流,并且他在书中也体察到了陈保平所构筑的广阔精神家园。

胡晓明认为,陈保平此书便是纸媒时代优雅文人的样本。进而,胡晓明盛赞纸媒时代人的品质。在他看来,首先纸媒时代的人极具读书人的风度“有礼貌、有风范、文质彬彬、进退有礼”;其次,具有细心的观察力;再者,不同于互联网时代充斥的言语暴力,纸媒时代的君子富有温和敦厚的良好品性。

现场读者

 书籍背后的故事

这本新书的背后,不仅有陈保平自己的经验书写,更有多方的大力支持。独具慧心的封面设计便是由女儿陈太阳亲自设计的。女儿也来到现场认真倾听父亲与两位学者的深度交流。在女儿看来,父亲是一位对生活、对文学、对艺术、对世界等各领域的敏锐观察者,由此便诞生了具有深厚内涵的封面设计。“封面上有两个逗号是与父亲作为媒体工作者的身份紧密相关,由此组成的眼睛模样昭示了读书实质是在与作者沟通。简单而诙谐的封面也十分符合爸爸幽默的性格。”此外,陈保平也十分感谢出版社为他提出的“保留纸媒当年封面原貌”的要求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好书需慢读,这本纸质书不简单,也不平淡。

 纸媒时代所从留存下来的良好阅读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而那个时代优雅的读书人的风范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榜样。时代固然在进步,但有些东西也正在悄然流失,追忆似水年华。

 

读者提问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207

现场:李伟长

文字:关  玥

摄影:隋  文

      杜湘涛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