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上海文学界举行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共议新时代文学创作

2017年11月14日11:18 来源:上海观察 作者:施晨露 陈瑜 点击:

“今年7月,我编剧的《生活启示录》被翻译成蒙古文在蒙古国播出,打败了同时期的韩剧。9月,我和胡歌等演员一起在蒙古举办新闻发布会,一个蒙古观众告诉我,他之前对中国的了解就是《白毛女》,没想到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上海那么美,希望有一天能到上海来看一下。”昨天,上海文学界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在作协大厅举行,上海作协主席团成员、剧作家王丽萍回忆起在蒙古的一幕记忆犹新,“一部电视剧能传播温暖,让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了解当下的中国,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所以,要坚持现实题材,坚持创作更多反映当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作品。”

  深入生活,创作更优质的作品

  “对文字创作者来说,当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拿出什么样的作品表现新时代的新作为,创作不愧于这个时代的好作品,把美好生活的字样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王丽萍说。

  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孙颙说,分步走的战略让全体中国人更加充满信心,“对作家来说,对祖国的未来有没有信心十分重要,即便写的是家长里短、老百姓的生活,如果对未来没有信心,可能就发掘不了平凡生活中的亮色,就像王丽萍写的电视剧,要写出百姓生活的温暖、亮色,创作者先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过上美好日子的民众不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对于文化艺术产品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期盼得到更多、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海作协副主席汪澜说,“要正视和引导大众的文化需求,努力提供更多不愧于时代,符合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不忘初心,回报新时代的馈赠

  在文学工作者看来,人民大众对于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不只在于产品,也包括平台和载体、环境。“这些年作协做的文学工作就是明显的反馈,包括上海写作计划、上海国际文学周也好,正在持续的思南读书会、思南书局,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市民对于阅读的热情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这就要求文学工作者根据不同需求的读者人群提供精确、真诚、热心的服务。”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青年评论家李伟长感慨。

  “读书会、图书馆、书店越来越多人光顾,越来越多的阅读分享会、作品研讨会、文化讲座,越来越多民众成为读书人、阅读爱好者,这一切都是时代给予文学的舞台,也是文学回报给时代绽放的鲜花,”上海作协创联室主任、作家薛舒说,“我确信小说家的自觉和担当是我们奉献给这个时代的赤诚之心,也是新时代对于我们的馈赠。”

  青年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滕肖澜说,写作者要牢牢把自己手中的笔与国家与时代与人民紧紧相连,呼吸着百姓的呼吸,感受着百姓的感受,去“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作为上海作家,要尽力捕捉这座城市每一处闪光点,书写我们美丽的家园。

  接续传统,传承中华文化文脉

  “习总书记的报告中,关于文化强调了三句话——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思南读书会从创办开始也有三句话——接续传统,理解当下,想象未来。从文学、文化的意义上来说,十九大关于未来的规划和具体的部署,实际上也是民心所向,反映了老百姓普遍的愿望。”上海作协党组成员、作家孙甘露说,国运和文运相连,作家、艺术家要结合自身个性化的创作,反映时代、认识时代,同时更好地接续传统,传续中华文化的文脉。

  “十九大报告中清晰揭示了新时代文化的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我们启发很大”,《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说,越来越多作家、批评家关注、投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学习、写作中。

  上海网络作协副会长、网文作家刘炜说:“对于网络文学来说,在追求引人入胜之外,更要注重感染力。一种灵魂上的共鸣,一种感情上的冲击,善良、勇敢、忠诚等正面情绪的感染。”

  上海作协主席团、专业作家、签约作家、网络签约作家和各委员会、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了座谈会。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