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樱桃青衣,听时间说话;蕉叶覆鹿,以世情践梦

2019年04月24日17:34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上海作家网 点击:

从左至右为唐一斌、张怡微

11月18日下午,青年作家张怡微携其新书《樱桃青衣》作客思南读书会,与萌芽杂志社编辑唐一斌共同为大家分享亦梦亦真的人生,品凡尘青衫蕉鹿,谈俗世樱桃青衣。

从世情到共情

张怡微做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初衷,来自于对“梦”的觉知与解构,书名《樱桃青衣》是唐传奇中的意象,与中国式“黄粱一梦、南柯一梦”一以贯之。这些梦,无论用多么典雅的喻体,也掩盖不了其世俗的本体。好梦虽短,却与我们普罗大众紧密相连,它折射出人性的欲望,勾连出超越现实的希冀。在人们到达诗和远方之前,不得不忙碌着眼前的苟且,避之不及,只好前赴后继。

张怡微花了三四年时间完成了自己“家族试验”的系列作品,无关血缘的人们因缘际会地以血缘关系的形式生活在一起,其中多种的组合和可能性草蛇灰线地串联成一系列类型化的故事,在“无血缘”的“家庭”容器之中,“世情”得以展开。

张怡微

唐一斌关注到作为“家族试验”收官之作的《樱桃青衣》由九个短篇集结而成,篇名多出自唐传奇中的典故,属“雅”,其内容却描写市民小生活,属“俗”:“唐传奇,包括之前的六朝怪谈,基本属于知识分子的写作,而宋以后,小说、话本出现,到明清小说走的是世俗化的路线。梦与俗的结合点在何处?”

张怡微讲道,创作灵感确实来自于研究中国小说史的过程,她更谦虚地坦言:“我的小说没有那么高雅,更像是流行歌里唱的,两个人差一点成为一家人,最后却没有,回过头看好像梦一场。”好比《半生缘》中的翠芝与世钧。这些短梦,听起来虽不甚凄清,却很真实:“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是这样,不那么整齐,市民生活里藏污纳垢,什么事情都有。我想要写这样一些故事,就是所谓的世俗的短梦。”

对于此,张怡微还提到了当下很流行的“二次元人群”,通过对他们的点滴观察来获得“共情”的体验。比如宅男这个群体,他们活在二次元的虚拟世界,只是来现实世界吃饭上班,在这个层面,可以植入很多代际问题。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却又不尽相同,当发生发转,故事就好玩了,《度桥》就是这样。

 兼听则明,偏听则趣

唐一斌笑称张怡微是一个很会聊天的人:“我一直怀疑张怡微聊天是有所准备,甚至打过草稿的。她喜欢搜集怪事、轶事、趣事,我们聊一聊就过去的东西,到她这里,可能变成小说发表。”

唐一斌

对于素材的搜集与写作习惯的养成,张怡微非常大方地谈及自己的创作过程,坦言大部分素材都是“听来的故事”,而最重要也最神秘的过程就是剪裁,如何把一般的故事讲精彩,把精彩的故事讲透彻,这是要下功夫的。写作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倾诉欲,到现在逻辑推理的快感,设计的乐趣渐渐踊跃出来,有的直接绕过了倾诉欲,更多的是目标感,而非直接经验的消耗。”

张怡微幽默地回应,自己与评弹的朋友一样,常常选择某些故事进入到插科打诨的调性中,从而引起别人注意。另一点,就是新闻:“本书有很多的故事来自于新闻,《蕉鹿记》就是一个‘道听途说’的故事,听来的故事是各成一体的,层层叠叠的东西一直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剪裁时就可以打碎、重组。”可以说,她的“听”,是智慧的、趣味的,有异则趣,多听则达。

唐一斌就此提出一个处理素材中可能存在的主观臆想和无意识异化的问题:“是否有时问题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把这个问题设想成一个故事的开端、一种情境以后,到最后写完小说,发现这个情境变了,这个小说变成了另一个小说?”

对于唐一斌提出的“创造性背叛”的话题,张怡微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创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很多细碎的症结横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继续生活下去,各自有各自的情感生发出来,我希望从中创造一些问题,这是我做《樱桃青衣》最直接的一个意图。”

现场读者

 低到尘埃,心尖微颤

张怡微心细如尘,能洞见一些关乎人性苦难和宽容、落寞与满欣、记忆与遗忘的细微之处。其一来自于通俗小说的阅读与批评经验,其二来自于古典文学的韵味熏陶。

一个渐入佳境,逐渐成熟的作家会不断突破自己的惯常写法,唐一斌从《度桥》到《双双燕》和《蕉鹿记》中看到了张怡微的变化,从环境铺叙到情节延宕:“你从依靠一些兴趣或写作冲动来写作,转变到凭借经验或者技巧来写作,是怎样的契机和过程?”

张怡微承认自己在写作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慢慢增加一些伏笔和处理细节的技巧:“一些细节在我小说结构里会起作用,也许是同构,也许是暗合。”意境的营造需要某些互文的映衬和恰到好处的张力,她列举了《桃花扇》中两人历经苦难,将见却终究未见;张爱玲《半生缘》“我们回不去了”;沈从文说“那个人也许明天就来,也许永远不来”。通俗小说往往于细微处蕴藏巨大能量,让读者获得一些生活与做人的道理,比如婚姻内部有很多问题不是大的冲突,而是积年累月小的抗衡。就像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碎片间的张力是不容小觑的。

读者提问

另一方面,古典文学的积淀让张怡微能够比较“好看”地写情,她会有意识地浸入到一个深婉的情境中,这和当代书写的直白粗糙有很大差别,在缓慢的节奏里透出有意识的深情。也正是她的细腻走心锻造了随处可取材,事事能作文的写作惯性:“市民生活里一些独属一人却小到连光芒都没有的智慧却是我最感兴趣的。”这种隐匿的绵长似乎与木心先生《从前慢》的意境相和,虽有碌碌生活中的虚与委蛇,却难以掩抑生而为人的确幸。

九个故事,九个短梦,谱写人间的大离散与小团圆。她的文字表面是清雅的妆点,底下却流淌着细密的哀愁,人与人之间有算计亦有承让,人与社会之间有妥协亦有抗衡,无限的哀矜揉搓着斑驳的欲望,在逼仄的岁月里,涂抹人情之外,生存以内的世相,犹如暗夜荆棘与旭日玫瑰的撕扯,诚然,这才是人生。

现场:王若虚

撰稿:巫小妤

摄影:迟  惠

      杜湘涛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