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勃洛克诗选》:一个快乐的青年将会讲我的故事

2019年04月24日16:56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张烨、郑体武、杨绣丽

 勃洛克(1880-1921)是俄国最后一位出身贵族的大艺术家,是享誉世界的抒情诗大师。3月24日下午,翻译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郑体武携其历经三十年精心打磨翻译的《勃洛克诗选》来到第233期思南读书会,与诗人张烨和杨绣丽一起,带领读者走进勃洛克的诗歌世界。

 以他人为镜:诗人眼中的诗人

提起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人,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是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和曼德尔施塔姆,大家对于勃洛克不太熟悉,但实际上,勃洛克是俄国乃至欧洲象征主义的一座高峰,为同时代的诗人所敬仰和爱戴。

郑体武说,以同时代的诗人为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出勃洛克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帕斯捷尔纳克和茨维塔耶娃都写过献给勃洛克的诗,而且帕斯捷尔纳克在《关于勃洛克的四个篇章》里很推崇勃洛克的艺术成就,并借此表达自己的艺术和审美理想。

郑体武

郑体武还向读者透露,茨维塔耶娃很可能对勃洛克有“暗恋”情愫,这在她献给勃洛克的诗里可以读得出来。勃洛克同时代的诗人们对其诗歌成就心悦诚服,要想了解俄罗斯白银时代的文学面貌,必须先了解勃洛克。

 “他的诗歌超越尘世”

深入分析勃洛克的诗歌之后,郑体武认为,勃洛克一生的诗歌道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像是一个“天使下凡”的过程:早期是天上人间,抒写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中期开始认识人间烟火,涉及到了人间的七情六欲,但是还没有完全着地,仍然是“隔着冰冷的火”;后期才完全进入世俗,讴歌火一样的激情。

现场读者

郑体武说,勃洛克的一生就是故事,他渴望“疯狂的人性,把现存的一切注入人性,把没能实现的化为现实,把现存的一切化为永恒”。勃洛克曾经写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快乐的青年将会讲我的故事”,这表明一个伟大的诗人是希望获得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勃洛克曾把自己的诗歌编为“追求人性的三部曲”,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郑体武还提到,勃洛克的诗歌似乎是对着女人说话,但套用他自己评价阿赫玛托娃的话,勃洛克的诗歌“既是写给女人的,也是写给上帝的”,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内在的神性,是超越尘世,超越现实的。

张烨

张烨和杨绣丽则分别回忆了在自己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所受到的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张烨特别提到,她的第一首诗就是写给安娜·卡列尼娜的。谈到对勃洛克诗歌的理解,张烨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读到勃洛克的《十二个》时,审美上有隔膜,因为当时认为应该写“纯诗”,对于这种政治诗没有太大的兴趣;而现在重新阅读《十二个》,发现勃洛克是一个极端真诚的诗人,听从于内心的感受和召唤。

杨绣丽表示,勃洛克的诗有三个主题,分别是爱情、政治和城市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而且正如本次读书会主题“愿意你的名字为圣”所体现的那样,勃洛克的诗里神性是一以贯之的。

杨绣丽

以诗译诗,译诗成诗

谈到翻译,郑体武说翻译勃洛克的诗是一项很难的工作,因为象征主义诗歌本身就难以理解,再将之翻译成中文,涉及到语言、象征和隐喻等多方面的考量。他翻译诗歌的一条原则是“以诗译诗,译诗成诗”,俄语诗歌翻译成中文,要给读者以读诗的愉悦;另一条原则是“当代性”,要把诗歌翻译成当代诗歌的面貌和形态。

读者提问

郑体武是从三十年前开始翻译勃洛克的,现在接着做这项工作,他很注意旧译和新译风格的统一,保持着内心的节奏感。张烨认为翻译诗歌不能脱离原作太远,应该保留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但又不能过分职业化,丧失太多的文学性,所以必须把握好“度”。站在一个诗人的角度上,她最希望能够通过翻译知道原作者是怎样写这首诗的。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233

现场:王若虚

撰稿:王  凯

摄影:迟  惠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