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好人宋没用》:为普通人立传

2019年04月24日16:55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木叶、任晓雯、吴亮、张闳

 4月7日下午,小说家任晓雯带着她的新书《好人宋没用》来到第235期思南读书会,与文学评论家吴亮、张闳与木叶进行对谈。四位嘉宾围绕《好人宋没用》,探讨了普通人的命运以及和时代的关系问题。

 书名与文本之间的错位

木叶提到,当时在校园里任晓雯写的诗就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果然现在任晓雯已经成为了一位小说家。《好人宋没用》这本小说的书名很吸引人,具有一种微妙的矛盾,它讲的是一个普通人,“是个好人但是没用”。

木叶

任晓雯说:“宋没用是历史长河里非常非常小的小人物。”有人认为,这部三十多万字的小说用一个无名之辈做书名显得太“轻”;任晓雯表示,中国也有以人名作为小说名,但是不会是几十万字的长篇作品,都会是中篇或者小长篇出现。所以,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配一个“大部头”的作品,书名和文本之间便呈现出一种错位,而这种错位其实包含着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任晓雯

“必也正名乎”是中国有史以来的传统。张闳提到,中国传统里书写一个人或者为一个人立传是史书做的事情,而且史书不写小人物;到了现当代,小说开始关注每一个个体,才会书写“没用的人”,这就是文学的使命所在,而《好人宋没用》这本小说就表达了对个体生命的肯定。

用语言做旧

吴亮注意到在小说的名字之下,也就是故事内部,出现了各种气味、声音和器物,而且这些细节的东西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建国前和建国后就有很明显的不同,也正是这些细节重塑了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生活方式。

吴亮

任晓雯在构思小说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在创作的过程中,“用想象力把有用的资料粘连起来”。用语言来承载这些故事,就需要“用语言做旧”,通过运用一些古语和冷僻的字来塑造建国前的环境,而到了建国后就开始转化成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语言环境。

《好人宋没用》这部小说擅长用简单的叙事语句,不动声色地呈现出故事发生的环境,去推动人物的命运与历史的发展,这样书写出来的苦难其实是生命自身呈现出来的状态。张闳认为,任晓雯是把语言作为一种容器,她关注语言的质感和色彩,所以语言和故事结合得很好。

张闳

中国式的好人

通读作品,作为底层的劳动人民宋没用是否真的是一个“好人”?木叶提出,其实细读小说会发现,宋没用也不见得就是一个好人,在这部小说中,善恶好坏是自成维度的。

任晓雯说:“好的文学作品是不会出现十全十美的人的,因为这世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有人认为宋没用很懦弱没用,对她的东家也很苛刻,其实宋没用更多的是中国式的好人,她对她的亲人很容忍,但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东家就没那么无私了。

现场读者

小说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套宗教和价值观念,任晓雯只是把他们表现出来,但不做评判,她和小说人物是平等的。宋没用这个人物,“在最最黑暗的时候没有害人,保住了底线,她身上有处于自身和直觉的善意”,所以任晓雯愿意把这样的人称为好人。

读者提问

对此,吴亮表示,在小说里塑造人物的信仰是很困难的。而且《好人宋没用》里人物的信仰比较复杂,有基督教,也有无神论,更难以判断的是躲在背后的作者态度。任晓雯不是没有态度,她的态度其实是中立的、退出的。

在张闳看来,善恶和信仰是不易说清楚的,描绘一个普通人的一生,而不对他做出善恶的评判,这就是小说家的基本使命。他说,“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坏人。尤其是宋没用,反正她没用,连坏事也做不了。”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235

现场:王若虚

撰稿:王  凯

摄影:隋  文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