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幽微人性,双面人格

2018年06月29日09:28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梁捷、孙未、王宏图、王秀云

4月28日晚,作家孙未带着她的长篇小说《双面人格的夏天》来到思南读书会第239期现场,对谈嘉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书评人梁捷以及作家、编辑王秀云,共同解读潜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双面人格”。

双面人格:无限放大的写作空间

在《双面人格的夏天》中,孙未记录着一段令她十分怀念的年少时光,上海这座城见证着她的成长,也承载着她许多难忘的回忆。儿时记忆的碎片被一点一点拾回,孙未用艺术化的手法把它们呈现于小说之中。

 

孙未

与孙未的生活空间和时间有着不少重合的梁捷对此感受颇深。相较于大量文学作品中对80年代浓墨重彩的展现,90年代是被谈论得特别少的年代。“其实90年代是上海真正变革重要时期,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梁捷提及,90年代上海经济尚未十分发达的时候,也刺激了各种各样人性的暴露。

 孙未笔下的夏夏和邓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实则她们却是同一个人所分裂出的两种人格。一场大火的契机促使双面人格的产生,处事圆滑是主人公白天的状态,而到了夜晚逐渐释放过往隐秘的人格。在王宏图看来,孙未描摹的两种人格像是女性的成长历程。少年时代的夏夏和成年的邓夏作为两个不同的人物,既有关联性同时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敢于将“隐秘的人格暴露到光天化日之下”也是孙未作品的出彩之处。

 

王宏图

双面人格的写法在文学中其实并不陌生。王宏图列举出三部文学作品作进一步的阐释。无论是古罗马普劳图斯的喜剧之作《孪生兄弟》、德国作家霍夫曼所写的《魔鬼的长生汤》,还是大众熟知的莎士比亚经典之作《哈姆雷特》,“小说中的双面人格不仅有细致丰富的内心描绘,并将人格个体化,变成具有戏剧化的场景”。

从作品的张力上而言,王秀云认为孙未所采用的双面人格写法带来了“无限放大的写作空间”。除了这部作品,王秀云也十分欣赏孙未《镜子》和《岁月有一张凶手的脸》等作品。她自言是用“废寝忘食”的状态来阅读的,孙未的作品带给她欲罢不能的别样体验。

王秀云

梁捷是孙未相识十余年的友人,可谓是“同步地认识她本人及其作品”。因为与孙未有着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梁捷感受到孙未作品中不止于“双面人格”的丰富性,其实还有更多的形象和意味隐藏在了人物之中有待发现。令梁捷感触颇深的是,“多重人格使得人际交流变得非常困难”。

人格多面性先天地立足于内心之中

对于小说主角双面人格的设定,孙未将其与年轻人成长时面临的困境联系在一起。一个人格向内发展,呵护自我,关注常态化的情感需求;而另一个人格向外生长,不得不考虑如何得到社会共同体的认可。梁捷也读出了孙未小说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趋向,“一方面是天真善良的赤子之心人格,另一方面也有追求世俗的现实压力”。

 

梁捷

回应孙未所提及的成长困境,王宏图认为,诚然天真是保留在了童年最美好的时代,如若始终停留在童年,那便是“局促的、未展开的生命状态”,同时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无条件接受成人世界的一切。尽管每个人总会告别童年走向成人世界,但我们依然对于童年的世界总有一种深深的向往,因为有许多美好的理想珍藏其中。梁捷感受到孙未的小说中包含着“善良和柔软”。王秀云进而谈到“人格多面性先天地立足于我们的内心”。

写作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

对于写作本身,孙未提到,“写作是我试图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构建自己世界观和对这个世界提出问题的方式”。相信“人性向善”的理念也一直影响着孙未的创作思维。同时孙未也有自身的困惑,在作品中深度挖掘“恶”会更加彰显艺术深度,那么善恶观该如何在作品中较好地呈现?

 

现场读者

在王宏图看来,人性是天性与后天教育的融合。“每个人都身处善和恶之中,就像秋千一样在摆动,只不过每个人的摆动幅度不一。”王宏图认为,尽管孙未看到了那么多恶,还能够坚信不移相信善的存在,已经反映出其自身的追求。

正如《双面人格的夏天》中所展示的那样,夏夏与邓夏的矛盾冲突并不是这个世界上实体善与恶的交战,而只是同一个人内心中自以为自己是坏人还是好人的纠葛。正如孙未所言,“写作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

思南读书会NO.239

现场:王若虚

撰稿:关  玥

摄影:隋  文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