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好的小说家既可以走到很远的群岛,也可以在普通人中生活

2019年04月24日16:45 来源:思南读书会NO.248 作者:思南读书会NO.248 点击:

从左至右为张定浩、黄德海、项静、木叶、李伟长

6月9日下午,青年评论家张定浩、黄德海、项静、木叶和李伟长来到思南读书会第248期的现场,同时这也是“述而”系列的第一期活动。思南读书会的“述而”系列将以作者不在场的方式讨论更多作品,也谈论我们共同置身其中的当代写作。本期读书会五位嘉宾围绕青年小说家董夏青青的《科恰里特山下》,展开了关于短篇小说传统与当下的精彩讨论。

撬动文学评论中的代际划分

项静在早些年已关注到董夏青青的创作。2010年,董夏青青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胆小人日记》,文中讲述了一名部队文艺干事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游荡”与“流浪”,她慢慢走进一个牧民的家庭并且去观察他们的生活。项静欣赏董夏青青对生活的反省、内心的挣扎与一种“为全世界牺牲”的心情,认为她可能会是一个可以深层次地看待世界或者生活的作家。

项静

将《科恰里特山下》作为述而系列活动的第一期,是因为关于这本书五位嘉宾达成了一个共识。黄德海谈到,这位新锐青年作家的出现撬动了传统文学评论中的代际划分。小说的作者不再被局限于自己年龄段内的同龄人比较,例如这位80后作者的小说可以与70后、60后并置讨论。

黄德海

在董夏青青的小说中,张定浩感受到了“属于人的对话、细节和行为”。董夏青青往往在小说中设置一个采访者的身份,她对采访所得到的可靠程度有着自己的认知。作者从不硬编故事,素材都是源于对生活素材的搜集,因而也成就了独特的阅读体验。正如他所说,“这个短篇小说的力量和一般依靠情节和悬念的不一样”。从最初的非虚构到小说创作,董夏青青的小说与非虚构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定浩认为,非虚构的流行是因为读者想了解更加真实的东西,包括一些极限的体验。但是这种体验不一定要到最艰苦、最遥远的地方才能达成。像契诃夫一样,既可以走到很远的群岛上去,也可以在普通人中生活。每个人都有内心的体验,每个人生活当中都可以寻找到这样的体验。面对非现实的问题,小说和非虚构达成了某种一致,我们要面对最真实的人生与现实,要面对真实的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而小说存在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真实世界之外的新世界,这个新世界是让我们愿意生活下去的。爱和创造的东西会更加珍贵。

张定浩

《科恰里特山下》包罗了边陲战士与家庭的关系、婚姻牵扯到的下一代成长等多种问题。木叶说,“小说的笔触完整地体现了董夏青青叙事的意象、元素与思考”。他欣赏董夏青青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语气——“笃定、淡然,有时候又特别坚决”,使读者既产生了置身与故事场景之外的“渐离感”,又会产生与作者面对面交谈的“在场感”。 “好的小说可以恢复我们对人生、生活、万物的体贴与感触”,而董夏青青的小说能够让人恢复这种感触。

短篇小说就是眼角顺带一瞥

英国小说家布里切特认为,“短篇小说就是眼角顺带一瞥”。按照布里切特自己的阐释,短篇小说“那一瞥”的概念是由彼此不相关的细节,生成的确定的现实观念。李伟长表示,这个观点深刻影响了他对短篇小说的理解。他进一步追溯了短篇小说中分别以契诃夫和卡夫卡作为代表的两个传统。在契诃夫的作品中,所有的细节都是在普通事件中发生的。李伟长认为,在纷繁现实生活之中,最好的小说首先不是故事呈现的内容,而是要完成一个确定的“现实观念”,他更多地愿意去关注普通人在绝境状态下如何被呈现。

李伟长

对于李伟长提及的“一瞥”,黄德海认为,一位好的写作者就像打开了“冰河的层面”,呈现出生活和人心呈现出起伏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世界呈现出或粗糙、或温馨、或寒冷的质地”。在黄德海看来,成熟的小说便是展现了世界这些起伏不平的模样。

木叶认为“一瞥”也有着另外一层含义,并非随意看一眼就能捕捉到一个生动的细节。“所谓的‘一瞥’,说到底其实是用一生在‘一瞥’”。正如他所说,“无数的经验累计在一起,这时候内心的瞬间爆发才会实现。”

木叶

小事件中的大手笔

董夏青青在小说中赋予了人最基本的善良,是基本善念。她描写战士为何来到边疆,期间从未想过离开,并且一住就是五年。小说中所展现的力量在于把最普通却又很有信念的内容呈现出来。李伟长表示,并非每个小说家都有能力带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见那些被忽视的东西。同时,他也希望像董夏青青一样的年轻作者,能够用更加深刻的笔触以及日常的方式处理具体的问题。

现场读者

黄德海同样看出了董夏青青在处理人物时的独特之处,本应满怀怨言的戍边战士却没有丝毫怨言,人物坚定的信念给了他很强的触动。他打了一个比方,每个人都挡不住死亡,并且我们全身都漏水,处处是漏洞,这就是人生的基本状况。但是一个漏水的人站在洪水中,即便根本挡不住什么,但是挡一点算一点,而不是随着滚滚洪流而去,这样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木叶也补充道,“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写得足够好就可以变成大手笔,可以变成这个时代另外一个正面强攻”。

读者提问

在董夏青青的小说之中,项静最喜欢的是《河流》。小说中人物设定都十分简单,情节无限地接近事实。她欣赏董夏青青能够对各个人物戒除傲慢之心,“能够做到对世界没有傲慢,对自己没有节制的作者便是一个成熟的作者。”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248

现场:王若虚

撰稿:关  玥

改稿:陈  思

摄影:隋  文

编辑:黄诗雨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