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这就是浦东:一部敢以“史诗”命名的当代作品,一个堪用“史诗”形容的当代奇迹

2018年11月27日13:33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点击:

如果一部当代作品敢以“史诗”命名,那必定要有史的壮丽,诗的斑斓。《浦东史诗》不愧于此,它凝结着书写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上海、浦东这块热土“拼”出来的奇迹,最精辟也最富深情的解读。

11月26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大型报告文学《浦东史诗》出版座谈会”在浦东新区举行,“中国报告文学浦东创作基地”暨“何建明上海工作室”同时揭牌。《浦东史诗》作者、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直言:“这是一次让我心动又倍感压力的创作挑战。站在中国城市的最高点,挑战城市书写的高峰,书写最美的城市和最了不起的一群人,其中的热度、浓度、深度、高度,前所未有。”

母亲河与爱情河

查阅逾千万字材料和文献档案,采访上百位浦东开发开放亲历者,实地踏访浦东城乡和现代化建设火热现场,最多的一天安排了6个采访——白天采访、晚上写作,这是何建明在创作《浦东史诗》半年多时间里的常态,甚至在炎炎夏日患上疼痛难耐的带状疱疹,也不愿停歇。而起点,要追溯到3月那个夜晚的春雷。

“那声惊雷,仿佛是对我的召唤。”接受委约来沪采访的第一天晚上,何建明来到了黄浦江边——这里有他儿时和青年留下的“浦东不是上海”的深刻记忆。重新徜徉在外滩,感受浦江两岸今非昔比的变化,内心的冲击与当晚格外响亮的春雷,轰鸣交响,让敏感的作家恍然间感到,那就是在浦东奋斗过的无数人的声音,“就在那一刻,我感到一定要把这部作品写好”。

“浦东就是一首激昂高扬、催人泪下、美仑美奂、余香千载的交响与史诗,凡是去拨动它的人都会心至诚服、情至跪拜。”何建明感慨,“现在,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的写作设定了四个纬度和一条直线:上海的高度、深度、宽度、精度,和中国共产党在此发端走过的近百年历程。他感慨,不仅上海以外的人可能没看到华美高楼大厦背后的人,上海人自己都未必了解真正的上海人是怎样一种人,身上有怎样的精神和特质。他说,上海人把黄浦江当作母亲河,而他更愿意将黄浦江理解为“爱情河”。是这条爱河,让一对相思了千年、凝望了百年的恋人终于重新拥抱在一起,以罕有的方式,演绎了一曲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经典爱情诗篇,这是他对新上海的新发现。每当夜晚,只须在外滩两岸走一走、看一看,再神思飞扬一下,难道不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盛大无比的“婚礼”吗?永不落幕的婚礼主人便是浦东、浦西这对世纪重逢的“新郎”“新娘”。浦东的开发开放,让蒙尘多年的东方“公主”重新容光焕发。于是,他为《浦东史诗》写下光彩照人又柔情似水的序语:太阳升起的地方,“公主”盛装而归。

不止何建明一个人用爱情和婚礼,形容浦东与浦西。现任上海国和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程放,是第一批投奔浦东的青年学子,1993年研究生毕业加入浦东建设大潮。“第一批800学子过浦江”,他说,白加黑、5+2,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不保证休息,今天的浦东就是这样“干出来”的。“选择城市就像选择一段婚姻,从怦然心动到走进一段稳定的关系并为之奋斗。”打动程放和当年一大批年轻人的是改革开放蓝图描绘的世界级城市轮廓,是心中的热血与憧憬。“走出校园走进浦东,东方明珠还在建第一个球。我的第一个工作是协助起草一封写给世界500强公司的信,发出来自浦东的邀约。”当时的浦东还很少为人所知,寄出的200多封信,回音寥寥。但就是从这时起,浦东开始了与跨国公司的持续对话。如今,世界500强中有300多家落户浦东,其中包括2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程放说,很荣幸成为《浦东史诗》中的一份子,要成为史诗的一个音符,就必须无愧于这片土地、这个时代。

这,不止是他的心声。

上海是一个动词

上海是一个动词,这是何建明的另一个发现。在他眼里,“上海”二字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精神创造,是一个“动词”、一个“状态”。这座城市靠近大海,没有勇敢的行为,没有创新的锐气,没有坚韧的意志,历史和自然的浪潮早已将它淹没与湮灭。“上海”,就是重新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

“写上海是一件幸运的事,除了有机会认识那些伟大建筑、知道它们的出生过程和肌体的结构外,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许多参与制造浦东的人物,如果只看到摩天大厦而不知建设它们的人的身形以及他们为之流下的汗水与泪水,那等于只翻了翻上海这本书的封面,内容没有看。”何建明感慨,对他而言,这次写作最重要的收获是认识了一批浦东的建设者、干将。座谈会上,他用一个鞠躬表达情意,这一鞠躬里,是对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敬意,也是对创造这片热土的建设者的谢意。“城市其实跟人一样,每一座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片公园,都有其生命,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一个城市的成长过程和成熟过程呢?《浦东史诗》力求做到的就是通过真实和艺术的文字来向人们介绍这个过程,因为它是我们当代人所创造的奇迹——仅用不到三十来年的时间,造就了一座全新的现代化大都市,以及这座伟大城市的新精神。”

是的,人们肉眼可见的是在浦东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在《浦东史诗》中,何建明用“地标之美”的章节述说它们背后的故事。除了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在作家为浦东树立的地标中,还有一座仅十层高、不起眼的“由由”。“由由饭店”是严桥乡农民自己盖起的当时的浦东最高楼,在浦东开发开放初期,陆家嘴、金桥和外高桥三大开发公司都曾在“由由饭店”租房办公。严桥乡和后来的严桥镇,正是如今陆家嘴金融城大片土地的所在。当年的“由由饭店”与东北边的浦东大道141号,后者是浦东开发的司令部,前者则被称为浦东开发的“前线指挥所”。浦东新区原副区长、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第一任总经理王安德说,浦东有两个充电桩和两个孵化器。充电桩之一便是141号小白楼,1990年5月3日,上海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上海市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在此挂牌,“141”取自“一是一、二是二”,浦东开发就是要靠实打实干出来;孵化器之一正是汇聚了三大开发公司的“由由饭店”。

为什么是“由由”?上海由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山佳明是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党员,也是严桥镇的老党委书记、土生土长的浦东原住民。“田字出头就是‘由’,浦东开发开放让农民登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舞台。”山佳明说,浦东开发开放对于浦东人来说是一场考试,如今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一句,这场考试通过了。浦东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对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来说,“失去”可能是必经的阵痛。在山佳明的带领下,浦东第一个居民新村“由由新村”解决了农民的住房问题,“由由工业园区”落实就业,“由由股份合作公司”让老严桥人不仅成为城市的居民,更成为企业的股民,保障了生活。“走到交叉路口的老‘由由饭店’前,我向它深深鞠了一躬。”在《浦东史诗》里,何建明记录下自己另一次鞠躬,他以“‘由由’人民情”为这座楼立传,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是浦东开发开放中永远的高楼。

“浦东开发开放不是哪几个人或哪一代人的功业,《浦东史诗》中记录了三个群英谱,有浦东开发的决策者、浦东建设的参与者,更有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普通人,以何等毅然决然之心化作浦东开放的动力,一块砖、一块瓦。每个人,都是一个战士。”王安德感慨。“我们还要做两件事,一是探索现代养老,二是发展绿色现代科技农业。”山佳明的话掷地有声。

浦东奇迹是如何发生的,《浦东史诗》里或许有最好的回答。而有每一个奋斗者的承诺,浦东的奇迹,上海的史诗,中国的梦想,必将继续前行。

对话何建明:民心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基础

上观新闻:《浦东史诗》从解放日报1980年10月3日在头版刊出的《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关于上海发展方向的探讨》 写起,为什么选择这一事件入手?

何建明:正如我在书中写到的,这是一篇充满分量、在当时也充满争议的文章。刊发这篇文章,是解放日报和上海新闻人的胆识。

舆论是时代发展的先声,解放日报这篇报道是时代的呼声,也是百姓的呼声,代表的是一种民意。民意参与一个城市的决策,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创造和发明。上海这么大,人们都期待着它的发展,解放日报及时反映了民情、民意、民心,发出了来自老百姓最直接的声音。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人民群众对当时上海状况的某些不满,成为浦东开发开放决策的基础,推动了这股历史潮流。

上观新闻:在《浦东史诗》中,不仅有第三者眼光的客观书写,作为作者的“我”的参与和抒发,让人印象深刻。

何建明: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有一种亲近感。提到中国城市的发展,首先就会想到上海,上海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从我个人来说,从曾祖辈开始就留下了在上海奋斗的足迹,《浦东史诗》的写作也是无意中对家族史的一次梳理。同时,从文学上来说,“我”的参与能让读者产生阅读的亲近感,增添艺术的感染力。

改革开放和新世纪的社会发展,为文学书写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只要我们真正把感情投入到现实生活,一定能创造出不输于过去百年曾经书写乡村生活那般高度的作品。我认为,新的文学经典的产生,应该从新的城市、新的上海开始。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