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文学史的“权力”与“无力”

2019年04月23日16:59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盛韵、戴燕、陈引驰

10月20日下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燕携其作品《文学史的权力》作客思南读书会,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翻译家盛韵一起,围绕着文学史聊古今中外文学的发展。

文学史的权力

文学史即文学的历史,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评论和研究文学。戴燕介绍,我们看到的文学史基本上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模式——由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家及作品构成。这种形式的文学史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后流传至整个欧洲。十九世纪中后期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在吸收欧美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将这种文学评论方法先后运用到了对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研究中。文学史的概念后也由日本传入了中国学界。二十世纪初,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和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最早开始采用法国的方法来讲述中国的传统文学。陈引驰则补充强调了“历史”概念的时间性,他举例说,就像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把李白放在杜甫后面写一样,“文学史最重要的是按照时间来讲,这是一个基本的线索。”

戴燕

谈及书名中“权力”的定义,戴燕认为当文学史这一类的著作以各种形式在人们面前呈现时,它的观念或方法中带着一些类似于欧洲学者福柯所讲的“规训与惩罚”的意味。她解释说:“你在谈古代古典文学的时候,不自觉会用文学史提供那一套的知识、语言和观念,这就是我用权力的意思。”对于文学史的“权力”,陈引驰从另一角度谈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文学史有着两个选择,其一是要把什么写进去,其二是写进去的人或作品要给予什么样的地位。这种选择既要依据一定的文学观念意识,也要留足时间使文学史能够恰当地施展权力。他打比方说:“比如一个法官断案,必须先听你们吵吵,通过两审三审之后才能定论,不然的话他没法儿判定。”

文学是不是发展的?

文学是不是发展的?陈引驰评价说,所谓的现代文学史观念实际上包含着西方进化的观点在其中,但当文学的发展具体到历史事实时并不能简单地用“进化”概括。他以诗歌为例,从格律诗到分四声平仄的过程是进步的;但反之也有实例可以说明文学在退步,而且高峰不可重复,就像不会再有第二个曹雪芹一样,“一种文学的类型和体式,到一个时代是有巅峰状态的。”

陈引驰

戴燕提出对文学发展问题的理解是与不同时代的思潮有着密切联系的。近代时期的研究常以“发展”“源流”等词语来表达文学在时间上的延伸性,该角度背后受到的是进化观点的巨大影响。而在此之前也存在着历史循环论的观点,这种历史观下文学的发展则是循环的。除此之外,还有观点将文学的发展比作四季变化,认为其遵循从生到死的规律。对此,戴燕总结说:“我自己没有认为应该固定哪种,其实要看研究对象本身。”

现场观众

横向来看,对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研究在海外也有不同的视角。戴燕介绍说日本汉学家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从三十年代的高潮转向如今不再以文学史的方法来讨论文学。对于英语世界倍受关注的《剑桥中国文学史》和《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陈引驰则表示“这两部书应该在各自不同层面上可以代表着现在英美学界,综合地对整个中国文学的看法。”

文学史的“无力”

戴燕坦言,大家可以显而易见地感受到文学史甚至文学的无力。无力感首先来自于市场的缩减,“文学可能只有变成了消费文学才有人关心,像我们这样做的文学真的一点市场都没有了”。再者,过去的研究对自身也有着强大的控制。前辈们不可企及的成就以及作为从业者强烈的责任感,也会放大这种“无力”。无论学习多少种文学史,在考试时都只有一个答案,这也是一种权力。作为人文学者,戴燕说:“我们这个世界不应该只有一个答案,人文应该使人有更多的创新。一个世界应该是多元的,那是更好的世界。”

盛韵

陈引驰则针对文学史的“无力”提出了两点看法。一是文学史是不是可以真正准确地把握发生过权威文学的事实?他将文学史比作一张导游图,发挥了指导路线的作用。但在实际运用时的情况是,“你拿了这张导游图爬华山或者泰山不能按照所有方式走,你走的都只是一条路,你不可能看尽所有的风景,你只能看身边的风景。”二是文学史不一定能够到达文学。他以丹纳的《艺术哲学》为例,丹纳提出了三要素理论来分析文学艺术现象,但他却也在书的最后说:“我一路千辛万苦达到艺术的最后,面对的是空置的圣殿。”

现场读者提问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265

现场:李伟长

撰稿:马金戈

摄影:迟 惠

编辑:江心语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