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经典!《猪八戒吃西瓜》《三个和尚》出自哪位高人之手?

2019年04月11日13:36 来源:东方网 作者:包永婷 点击:

你有没有看过童话《猪八戒吃西瓜》、动画片《三个和尚》?这些都出自一位现代剧作家、童话作家包蕾的笔下。为了纪念包蕾诞辰100周年,《对包蕾先生的念想与敬意》纪念文集昨天在上海作协大厅首发并举办座谈会。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会长张锦江说:“我们纪念包蕾先生,就是为了让今天的孩子知道,我们有过不逊色于《白雪公主》这样美丽非凡的作家与作品。”

包蕾生于1918年,1989年去世,原名倪庆秩,浙江镇海(今宁波)人。中学时代时就曾自编自演过独幕剧、话剧,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十三队演员、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国泰影片公司编剧。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剧。1953年包蕾领命策划创办了《儿童文学研究》和《少年文艺》,特别是《少年文艺》,他带领更年轻的李楚城、钱景文、任大星等一起,把新中国这本儿童文学第一刊办得风生水起,从此引领我国少儿文学几十载,《少年文艺》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摇篮”。

《对包蕾先生的念想与敬意》纪念文集中收录了包蕾的作品,展示其主要创作成就。包蕾是一位出色的童话家,与陈伯吹、贺宜、严文井、叶圣陶、张天翼、叶君健、洪汛涛、葛翠琳、金近等被誉为中国童话十家。1956年,包蕾的童话代表作《猪八戒吃西瓜》在《儿童时代》上发表。大获成功后,1961年他又写了童话《猪八戒探路》《猪八戒学本领》《猪八戒回家》。他笔下的猪八戒,憨头憨脑,趣事真不少:猪八戒吃西瓜,被孙悟空频频作弄;猪八戒想学七十二变,谁知变出两只圆圆胖胖的小猪,还不听使唤……作品在忠实于古典小说《西游记》人物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赋予了猪八戒许多情节和个性的发展,猪八戒的好吃懒做,它的自以为是,它与孙悟空之间的“斗智斗勇”,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愚笨但又可爱好笑的猪八戒。

张锦江介绍,包蕾创作《猪八戒吃西瓜》,并非仅仅借鉴了《西游记》的人物原型,更重要的生活启示来自一个孩子吃了他留着夜晚写作时吃的饼干,孩子一次次控制不住自己把饼干“贪吃”光了,还来自于偶然看见一张“不要乱抛瓜皮”的图画的触发,才写出了这个纯朴天真,却又好吃懒做的猪八戒童话故事。

包蕾还是个多面手,他的美术电影剧本杰作频频,其中《三个和尚》《金猴降妖》《三毛流浪记》最有影响。动画短片《三个和尚》不仅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甚至比《红高粱》更早一步登上柏林电影节领奖台,1982年获第三十二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电影银熊奖。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根据这句谚语改编的动画短片《三个和尚》,由包蕾担任编剧。他用三个和尚的形象来演绎这个故事,从一个挑水,两个抬水,到三个没水吃,结果惹来小老鼠打翻了灯台,着火后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在故事的结尾,三个和尚找到了分工吊水的办法。“故事将原本谚语中的贬义变成了一个积极主题的剧本故事,有趣,有益,有情有义,显示出包蕾先生对观众和孩子的拳拳之心和责任感。”上海作协儿委会副主任周晴说。

“包蕾的剧本选题以及他写作的艺术魅力来自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他洞察与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过人的功力,所以写出具有中国文化风格、中国文化韵味、中国文化美学价值的作品来,越是有中国特色越能走向世界,他做到了!”张锦江说。儿童文学老作家孙毅说:“他的一生是用作品讲话,他热爱祖国,热爱下一代,热爱儿童文学,我怀念他,他是我的榜样!”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