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为城市建筑留下诗意的脚注

2019年04月29日13:46 来源:文学报 作者:袁欢 点击:

北京时间16日凌晨,法国地标建筑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引发全世界关注。当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的那一刻,人们纷纷在微博刷起了一条热搜“卡西莫多的钟楼没了”。卡西莫多正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角之一。在这部小说中,雨果用近70页的章节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了描绘。正是因为小说广泛的影响力,使得这座教堂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心灵重量。这二者完美地诠释了城市、建筑与文化间的融合关系,文学性的书写为城市建筑留下了诗意的注脚。

由本报与上海市作协、《上海文化》杂志社主办,禾泽都林建筑与城市研究院、华语文学网承办的第七届“禾泽都林杯——城市、建筑与文化”诗歌散文大赛颁奖仪式日前在上海市作协举行。本届大赛共收到应征作品5600多份。经评审,散文类一等奖颁给了四川彝族作家加拉巫沙《不灭的碉楼》,诗歌类一等奖则由上海诗人曹剑龙组诗《江南,榫卯镶嵌的声色》获得。获奖者中,来自俄罗斯贝加尔湖畔的诗人娜斯佳以他者的角度所写的《生活的城市和城市的生活》获诗歌类三等奖。

曹剑龙组诗《江南,榫卯镶嵌的声色》从细微之处描摹了江南历史建筑与当代建筑。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褚水敖在点评诗歌时说:“通过呈现种种榫卯镶嵌的声色,诗人在情与思之间,构建了一个诗情勃发而又哲理深沉的江南。”如果说曹剑龙的诗歌是在烟雨朦胧、水汽缭绕的江南所酝酿的,那么加拉巫沙的获奖散文则呈现出中国建筑与文化的另一层风貌。鲁迅文学奖评委任芙康指出《不灭的碉楼》笼罩着一层神秘又凄美的气息,作者用反常规的写法,写出了设计师与彝族姑娘的一段凄美爱情,而设计师设计与建设碉楼的过程又重塑着彝族的血脉,传承着中华悠久的传统。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在颁奖仪式上表示:“建筑与文学二者都是历史与时代的纪念碑。每个时代的建筑都凝聚着这个时代的经济、文化、美学等因素,好的建筑代表一个时代,文学亦是如此,将一个时代的情感、风俗、人情、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巴黎圣母院不会因为大火而失去色彩,因为文学会让它绽放永恒的光彩。”

大赛创始人、禾泽都林设计院院长宋建良认同赵丽宏的观点,他认为要避免“千城一面”的问题,根本在于华夏文化。“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建筑运动,现在的信息革命和环境保护运动必将带来新的建筑革命。中国建筑之所以高贵,在于其灵魂的和谐之美,而中国建筑的灵魂是华夏文化,文化、自然、人性和产业必将成为建筑与城市的主题。”这也是他多年来秉持与坚守的设计理念与文化情怀。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王伟为宋建良颁发了“特别贡献奖”,以嘉许他对大赛多年来的支持。颁奖活动由大赛策划、诗人余志成和俄罗斯获奖诗人娜斯佳主持。马文运、赵玫、袁敏、吴亮、张烨、臧建民、朱大建、陆梅、刘运辉、徐芳、杨秀丽等嘉宾出席活动,并为获奖者颁奖。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