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上海“硬核”力量哪里来?继《浦东史诗》后,何建明书写《第一时间》沪上战“疫”报告

2020年03月16日14:29 来源:文汇报 作者:许旸 点击:

“一个偶然的因素,我被留在了这座城市里。自1月15日驻沪,50余天与上海同渡疫时,我相伴于她的身旁,时时感受着疫情中的特殊上海。”3月10日晚刚刚结束的“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2020特别网聚“悦读时刻”线上直播在多个平台同步播出,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与网友分享了自己创作《浦东史诗》的心路历程,他在接受《文汇报》记者专访时谈到,纵观整个大疫,再看上海,哪怕以他一个“外人”目光和内心全部感受而论,“不得不说大上海的的确确有比其他大城市更显耀眼的风采,那种大气、精致、细腻、宽宏、无私的品质,全都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

鼠年春节前抵沪后,何建明一直住在浦东的酒店,但他作为报告文学作家的“雷达”一直没歇着。刚刚完成了20万字文集《上海表情》讲述他疫情期间生活在沪的日常点滴后,眼下他正在创作报告文学新作《第一时间——写在春天的上海报告》,预计12万字,4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如果说前者是私人化的日记,后者则是呈现上海各战线抗疫故事的全景式实录。”从“一级响应”到3月,上海无论在防控和医治患者方面,何建明都愿意用眼下时尚的“硬核”二字来形容。“尤其是第一时间果断而全力的采取措施,始终全神贯注、开足马力,上海站在保护这个城市和2400多万人民生命,以及伸手支援武汉、严控复工后疫情‘回流’和境外来的病毒传染新疫情等方面,真乃可圈可点,许多方面令我感动不已。”

“第一时间”的判断与决策,上海垒起防疫“钢铁长城”

当一道比一道更严格和严谨的指令发出,传遍全上海市区与郊区的每一个单位、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乡村,一张全覆盖的防疫大网把全上海所有陆地、水上和空中给严严实实地罩上了。“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毫不含糊,这就是我们的‘上海经验’!”在一线抗疫的专业人士这样说。

如何表现上海“第一时间”的速度与责任?何建明在《第一时间——写在春天的上海报告》里,从上海“一号病人”切入,既讲述了上海第一例病毒感染者的“来龙去脉”,也将全景梳理在党中央领导下上海各条战线的抗疫现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上海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第一时间迸发出硬核力量!”何建明感慨,上海拥有2400多万人口,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之后,许多人把可能的第二个疫情“暴发地”悬挂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头顶上。这并非“空穴来风”——上海不仅是开放程度最高的国际性城市,还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中部,是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核心地。而当一场不测的风暴与未知的疫情来袭时,“第一时间”的反应,“第一时间”的判断与决策,将决定整个战役的成败。

在全国疫情尚处“火苗”的阶段,上海已垒起了防疫的“钢铁长城”,为全市阻止疫情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正如何建明前不久在《上海抗疫的“第一时间”》一文中所描述的,1月20日当他读到国家卫健委确认上海首例输入性确诊病例的新闻,“心惊了一下”——“病毒这么快就传染到了上海呀!转念又想:这么大的上海,出现个把病例,也属‘太正常不过’的事吧。后来我知道,正是从这一病例挂上‘号’后,整个上海就在第一时间开动了防控机器,甚至精确到每一个细节。后来有人嘲笑‘上海人怕死’,这其实是因不了解上海人做事风格而产生的极大误会。”

而到了返城与复工潮来临的阶段,“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上海虹桥机场与车站,它的压力之大,关联到人口最多、流动最大的整个长三角地区何等影响!为了上海,更为了长三角和全中国,上海人可以说真拼了,拼得远比摒牢时要累得多、苦得多。”何建明此前以案头工作为主,他透露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将奔赴医院、社区、机场、车站等抗疫一线,搜集更多细节。

为人民创造幸福、安宁和美丽城市的“守护者”们,理当礼赞

“对个人来说,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与成长绝对很重要;而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和这个城市有什么样的水准其实已经关联到我们的生命长短与生命质量问题了,城市环境与城市素质有时会决定你的命运好坏和生命长短。一场大疫使得这样的问题更清晰地搁放在我们每个人面前。”何建明坦言,他庆幸整个大疫时间里都被一个伟大的城市所庇护着。“什么样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对做得好、又为人民创造幸福、安宁和美丽城市的,理当礼赞。”

在乌云密布、黑云阵阵的疫情中,谁在如此“硬核”地保卫这个城市?新书将文学聚光灯投向了一批“守护者”——有与病魔较量的医务工作者,有为城市正常运转而奋斗的劳动者,有战斗在社区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工作者,有自发投身抗疫战斗的志愿者……他们不分职业、无问年龄、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回忆起17年前那场“非典”战役,“文学老兵”何建明接受了到前线采访的任务,每天不能回家,蜗居在西四胡同一间房子里,过了两个来月。眼下,在上海酒店的“宅”生活里,何建明从另一角度打量、理解一座城市和人、和自然的关系。从酒店窗口眺望黄浦江景,船只不复往日热闹,但平静中透着有序,“我用眼睛观察,用实感体验,无论是黄浦江上的船、酒店楼下的小猫还是打扫卫生的服务员,都给我心灵的触动。我看到的上海表情,凝重的、平静的、温情的、到位的……这座城市的严谨和果断,远远精细、精致于其他(城市)的管理,是我的亲身体验。那些闪着灯光的大楼和居民区,给这个摒牢的城市重新点燃了生机与爱的活力。”

上海这座文学富矿,召唤着作家持续挖掘

最近几年,何建明一口气书写了多部与上海息息相关的“城市传记”——既有全景展现浦东开发成就的《浦东史诗》,也有纪念建党100周年的《革命者》和抗疫实录《第一时间——写在春天的上海报告》等。

自2018年11月出版以来,《浦东史诗》累计发行了近五万册,将推出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纪念版。从阡陌纵横的农田到全世界瞩目的改革开放试验田,浦东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留下深深足迹,《浦东史诗》将文学笔触直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以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浦东建设者们的动人故事,再现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而《革命者》则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牺牲的革命先烈,包括中共上海地下党人捍卫初心的伟大事迹。“书写上海革命史,就是书写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点。”

“上海是一首激昂高扬、催人泪下的交响与史诗。写上海是一件幸运的事,除了有机会认识那些伟大建筑、知道它们的出生过程和肌体的结构外,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许多参与上海建设的人物,他们真的应该被历史记载和人类认识。”在何建明看来,一些作家对上海的书写远远不够,关于这座城市的挖掘写作有时流于简单化、脸谱化。如果只看到摩天大厦而不知建设它们的人的身形以及他们为之流下的汗水与泪水,那只等于翻了翻上海这部本书封面,内容其实你没有看。

“城市在变化,文学也在变化,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应有与之匹配的文学书写。我们当然需要关注普通人日常生活、具有亲和力的记忆文学;同样,我们也需要大刀阔斧的大历史写作,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上海的成长与飞速发展,乃至在特殊疫情期间的使命担当与无私奉献。”

在何建明的文学发现里,“上海”其实是一个动词——“上海”二字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精神创造,是一种动力、一个“状态”。“这座城市靠近大海,没有勇敢的行为,没有创新的锐气,没有坚韧的意志,历史和自然的浪潮早已将它淹没与湮灭。”他认为,当我们重新认识上海这个概念,会发现它有着极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