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他回到了他所生活的北京的人间”

2020年06月05日15:13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左为孙洁,右为史承钧

5月11日下午,复旦大学中文系孙洁携新书《老舍和他的世纪》来到第297期思南读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教授史承钧一同探讨老舍生命历程和文学历程,以及他的创作变化与中国历史的联系。

老舍的三个创作阶段

《老舍和他的世纪》收录了孙洁的博士论文以及两篇最新的老舍研究成果。孙洁试图通过对老舍决定性意义的三个时期梳理和分析其创作历程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联系。史承钧称这本书是“十年磨一剑”,清楚地阐述了老舍的“幽默”以及老舍的创作与时代的联系。

孙洁认为,老舍最有成就的时期是他在山东的创作,如《骆驼祥子》等等。抗战时期,老舍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身份的变化以及写作理念的变化也带来他创作面貌的质变。

“时代大势对作家个人冲击太大了”,孙洁说,“老舍从孤高冷眼的幽默作家变成了热心做普及性工作的宣传者,写抗战京剧、曲艺、话剧,这样的写作风格甚至引领了老舍后半生的写作风格与倾向。”

孙洁

孙洁认为,更重要的是“老舍最终如何完成了自己的调整,文学如何与某些特殊的时期进行碰撞,产生《茶馆》《正红旗下》等不朽名作。当谈到时代与写作的关系,孙洁评论“不仅仅老舍,经历了1937年的每一个作家都会有所改变。”

史承钧补充,孙洁的研究回应了老舍在解放后存在艺术滑坡的言论。他认为,老舍的调整是与时代相辅相成的,而这种调整要前推到抗战时期,从自由主义文学向转变为倾向于为抗战服务。

“他幽默不起来了”

早期老舍的写作带有对狄更斯的模仿,最早的《老张的哲学》是模仿《匹克威克外传》而作。“写着写着她觉得很有意思”,孙洁笑言,“从小看相声,喜欢听评书,对幽默的需求与向往似乎是源于北京人的血脉中的。”

1930年,老舍回国,此时中国内政外交一团糟。他在《论语》杂志创办一周年时写过一首绝望的贺诗:“论语一岁,国犹未全亡”。“在这样黑色的环境渲染之下,他幽默不起来了。”

《猫城记》是反思之作。猫国被矮人国入侵,面临灭国之危。最后,猫国被灭,两个猫人在笼子里互相厮打而亡,这一场景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黑暗的一幕。猫国对外不争与灭国的威胁影射着当时中国东北沦陷的国情。

史承钧

史承钧提及《猫城记》参考了反面乌托邦小说,仍延续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老舍曾在信中写道,《猫城记》受到《美丽新世界》的影响。他吸取了《美丽新世界》中反抗整齐划一、要求有独立思想的元素。

史承钧认为,老舍不完全是映射中国,它在其中有虚构,从这种角度来看,《猫城记》不仅仅是在写中国,也写人类,写人该走向何处。

但是,“他幽默不起来了,他的小说就不好看。”所以,《离婚》是老舍回归幽默和求救于北平之作。孙洁谈到,“他回到了他所生活的北京的人间。”

现场读者

史承钧补充,老舍曾经将《离婚》视为自己最好的作品。他曾回应学生,“你们还没长大,年轻人很难理解。”他在幽默之余展现出中年人在新旧时代观念冲突,左右摇摆的心态,一种中年人才能体会到的尴尬。

老舍评价《何容,何许人也》中的何容,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旧时代被抛弃,他们其实没有沾染什么旧时代的习气,但他们又进入不了新时代的阵营,无法被年轻人认同。这样的评价不仅仅是他笔下的人物,也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读者提问

在同一阶段,老舍书写了很多充满犹疑的作品,如《断魂枪》、《老字号》等等。《断魂枪》里的枪法被沙子龙两字“不传”宣告终结,代表着旧时代已经被新时代抛弃。“这其实也是老舍自己的定位。”孙洁说。

嘉宾为读者签名

现场:王若虚

撰稿:周劼妤

改稿:陈  思

摄影:迟 惠

编辑:江心语

上海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926